五万莘莘学子放榜 政府成绩是否合格
文凭试的压力不容小覤,在疫情期间完成高中三年亦非容易。不论成绩如何,今天放榜的五万考生都值得肯定、支持和鼓励。
特首李家超寄语考生不论成绩如何,“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精彩人生”。教育局局长蔡若莲表示希望同学坚持不懈,向着目标前进,并认为他们一定会取得成功。
教育应该促进社会流动
不过什么是精彩人生,什么是成功?政府向来强调教育既为社会培育人才,同时也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一环。政府的目标是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透过教育增强竞争力,保障他们不会因经济问题而失去接受专上教育的机会。那么在现实,教育是否能够装备年轻人,促进社会流动?
往届教育局局长都强调教育对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但政府在这方面的研究似乎不多。立法会在2015年曾经引用本地大学的研究,指出本港生活于富裕家庭的青年入读大学的比率是贫穷青年的3.7倍,而父亲是高收入或专业人士的话,儿子亦较大机会是高收入或专业人士。
基层学生升学机会较少?
如果我们翻查大学生获发助学金的人数,或许亦能间接了解经济能力和升学机会的关系。资助专上课程学生资助计划设有家庭收入上限,例如2023/24学年的“调整后家庭收入”(大约为人均年收入)须低于84105元才能获发助学金。参照本港的住户入息分布推算,大约是最低收入36%的家庭。
然而,过去五年获发助学金的学生人数由19498人减至15519人,占所有学生的比例亦由19.5%跌至16.2%。由此略粗推测,基层学生能够升读大学的机会比起其他人少了一半,而且人数近年一直减少。纵然推测有其局限,但说香港的清贫学生较难升读大学,相信亦符合不少人的观察。
如果经济条件影响年轻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以至将来的发展前景,这就是阶级固化,甚至是阶级复杂的结构。早前法国巴黎发生骚乱,部份原因亦正因为北非移民面对阶级固化的困境,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社会流动性为不少政府以及学术界所关注及研究,2019年经历了一场大型社会骚乱的香港,在这方面亦应该认清问题,对症下药。
由“赢在起跑线”到“躺平”
“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在大约十三四年前盛行起来,后来又有人说“成功需父干”。来到近年,又有所谓“躺平”心态。综合来看,“赢在起跑线”和“成功需父干”其实就是“躺平”的前奏。
周三(19日)文凭试放榜,特首李家超表示相信“行行出状元”,只要考生自强不息,一定可以为人生打开更美好的新一页。年轻人当然要自强不息,但同样关键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做得足够,给年轻人缔造一个公平、充满机遇的环境。不然,试问在一个凭努力难以向上流动的社会,如何能驱使年轻人不“躺平”呢?又如何能吸引年轻人留港发展,甚至生育下一代?解决跨代贫穷的政策,如果只是提供师友计划、安排体验乘搭飞机,那应该属于不合格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