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仪Janice Wong:纵横时尚圈30年

撰文: Cyris
出版:更新:

在这个KOL(或关键意见领袖)当道的世代,王丽仪(Janice)如是说:“现时人人都可以有平台、有意见,我落街买支豉油够有意见,如果这都叫意见的话⋯⋯唉,算吧啦,不必认真。”这番话她够资格说。

曾被CNN誉为“香港首位真正时装权威”,是1980年代国际时尚杂志中文版的第一代编辑,也是1990年代首位亲赴欧美时装周作实况报道的香港时装编辑。2004年离开媒体后曾在中环开设时装店,近期又开设网店。以“时尚专家”身分自居,因为她认为自己在产业生涯中扮演过不同角色,有时也会同时进行多种角色。

外套和手袋:Chanel/背心:Sandro/皮裤:Alexander Wang/短靴:Marino Fabiani/腕表:Jaeger-LeCoultre/指环:Boucheron

首位亲赴欧美时装周的本地编辑

Janice跟时装的缘分从小开始,父亲曾当过鞋匠,母亲是位裁缝。“我妈会看许多时装书和外国杂志,参考图片再自行设计衣服。她的老板是一位很讲究的上海女人,经常由欧洲引入衣料,也很欢迎小孩子去工艺坊和她半岛酒店的店里。”小时候,她的衣服全部都由母亲缝制,“偶尔可以出去买衫的话,反而觉得很特别,正如餐餐食住家饭都会厌。”她说后悔没有近水流台学造鞋造衫,“那年代的父母会觉得唯有读书高,不要成为工人阶层。有趣的是近年香港又转型,许多人都想学会一技傍身。”

因为爱看《红楼梦》、金庸、三毛、张爱玲,Janice长大后没有读时装而到台湾读中文。大学毕业后回港,1987年加入以人访和散文为主的《清秀杂志》当编辑,“那时我看了一套日本电影,女主角是位很有型的杂志编辑,会穿Burberry trench coat,自此我便对这行业产生憧憬,后来在书店里见到《清秀杂志》,便把学校文稿寄给蒋芸自荐。”

Janice的专业和认真教记者都不容怠慢,相约她找个日子访问后翌日,她便主动传来拍摄参考,连我们能否拍到全身和半身照都考虑周到。

在繁华盛世的1980年代,机会处处,她先后加入两本国际杂志《ELLE》和《Cosmopolitan》的香港版,并开始负责造型工作,“那时不只要借衫,还要构思拍摄概念。当时《Cosmopolitan》找了叶锦添担任美术顾问(叶锦添后来成为首获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的华人),我们会透过照片去说故事,许多时都要去造衫,因为未必能跟品牌借到合适的服装,那时香港也还没有那么多品牌进驻,不似如今个个品牌都有拍摄用的货办。那段日子对我影响颇深,学习到要配合妆头、甫士、灯光,照片要有主题,符合杂志指定风格,例如《Cosmopolitan》比较贴地,要让读者可以作日常参考。”

国际杂志要跟足外国总部指引,要营造出特定风格,至她后来加入《明报周刊》便自由得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在完全没有香港传媒会派人去国际时装周的年代,她便率先去米兰和巴黎采访。“《明周》是首家去报道的,让读者知道除了时装天桥上,还有幕后和设计师访问等资讯,这在当时来说很新鲜,完骚后两至三星期出到书已经很快,称得上现场直击,不似如今要用手机直播才算。”

裙:Self-Portrait/高跟鞋:Vintage Prada/腕表:Dior/指环:Van Cleef & Arpels
我大学主修文学时要读文学批评,要看《文心雕龙》,学会六观,要举证、分析和立论。许多KOL只是示范服装,连模特儿都称不上。

KOL未必有关键意见

初中时她爱看《姊妹》杂志,“那不是纯正的时装杂志,开首会有模特儿街拍,现在回看觉得很神奇,因为效果自然的街拍近年竟然又再流行起来,潮流总是去而复返。”说到街拍,当然不得不谈全球当道的KOL热潮,她不以为然:“KOL只是广告术语,有人敢说自己是意见领袖吗?还要是关键意见领袖啊!我大学主修文学时要读文学批评,要看《文心雕龙》,学会六观,要举证、分析和立论。许多KOL只是示范服装,连模特儿都称不上,以前模特儿要175(cm),身型要匀称,如今很靠摄影师迁就角度和光线,158(cm)都做得,加埋P图执相,这样叫KOL?随便吧,喜欢叫甚么就甚么,但我不会用KOL去形容自己和别人。”

Janice指她身上的Self-Portrait喱士裙购自英国网店,比在香港实体店购买便宜得多。

她点评外国KOL说:“Chiara Ferragni一副娃娃脸,又够高,是典型美女,但你问我她有何风格,我答不出来,不明白她何以是style icon。品牌或人也好,如今都靠marketing,像Olivia Palermo般有钱便会请个团队协助宣传推广,那要前期投资,不是随便找人化妆整头、借件衫、影张相那么简单。美国人的概念是每个人都是品牌,自然要有宣传成本。”

问她心目中谁才称得上style icon,她的答案是张国荣、陈百强与张曼玉,“这些1980、90年代的明星有个性和主见,那年代不流行造型师,明星会自己买衫而不是借衫,因为若有明星穿过,那些阔太们便未必会再买那个款。那时的明星有自己的品味,不像如今日日写你是女神便是女神。”

拍摄当天,Janice拿著Chanel手袋,不过若要用一件东西代表自己,她会选Delvaux手袋,“这个比利时品牌不及Chanel和Hermès家传户晓,但懂的人便知道这是品味之选。”

时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社会转变和科技进步也可以带来好影响,例如Janice在2004年离开媒体后,曾与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在中环开过实体店LIBRE卖时装,可惜生意未如理想,她在著作《时尚风云25年》中以“时装梦醒”为题谈到这段经历。

以为她见过鬼怕黑,原来今年初她成立JW精品生活概念店,以微博网店作为试点,与欧美百货店如Harrods、Selfridges、Neiman Marcus、Saks Fifth Avenue等合作,由她本人选货。“网店不似实体店般必须要大量入货,加上有大数据,不用再靠估去预计消费者行为。大陆流行网购、海淘(即海外/境外购物),情况跟香港不太一样,香港人都会海外网购,但只限实体店没货或卖得很贵的时候才会,香港始终地方细又密集。”

说到现时的个人穿衣风格,她形容自己变得比较随意,“我喜欢经典得来带点前卫的风格,但又未至于是rock那种,也喜欢preppy style的学生打扮,要襟兴和有设计感,因为经历过便知道潮流会去而复返。像Coco Chanel所说:潮流易逝,唯风格永存。而且不同年龄有不同心态,现在希望自己穿得舒服,人家看得舒服。以前30多岁时则甚么都敢试,爱穿Dolce & Gabbana和John Galliano那种,会以glam rock造型上班,很惊吓的,又试过电Carrie Bradshaw式的粟米头。现在不会再试了,但总叫试过。”

时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东西都只是去提升你的生活。说到底,时装、珠宝、腕表等都只是身外物。
Prada鞋购自十多年前,“所以时装潮流这回事,不用太追逐,选择经典而有特色设计感的,以及适合自己的。时装是体现一个人的个性,而不是中小学生穿校服又或加入纪律部队,要大家统一标准。”

她不无感慨地道:“1980、90年代,大家对时装更感兴趣。现时人们的生活模式改变,消遣更多,选择更多,不再那么关注时装。我认同时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Miuccia Prada也如是说。任何东西都只是去提升你的生活,贝聿铭说过希望其建筑能提升别人的生活和中国人的形象而已。说到底,时装、珠宝、腕表等都只是身外物。”

“我不会穿太贵的衣服,现在流行fast fashion,更讲求high-low的配搭。”拍照时Janice身上既有高档的Chanel,也有中价的Sandro,似是对法国品牌情有独钟?她说:“以前有人形容我的风格很意式,不过那时年轻些、张扬些。随年龄和心态改变,也许如今更适合法式吧。”这些年来看尽华衣美服,她说如今穿衣打扮都是为了自己开心,不会把它放得太大。“我现在是理性消费者,不会疯狂购物。我对鞋和袋都很长情的,现在也尝试找些不讲潮流的身外物,例如珠宝和腕表,希望它们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摄影:Rie Kung

访问地点:maison es(湾仔星街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