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乘车优惠|让数字说话 “长车短搭”成库房“无底深潭”?
“二元乘车优惠”被指会成政府财政“无底深潭”,亦有人归咎于“长车短搭”导致政府补贴金额大增。立法会昨日(7日)讨论“二元乘车优惠”,政府给出了不同交通工具的补贴开支表,整体补贴增幅劲升1.2倍,各界哗然。
但政府对交通工具的补贴数字应怎样理解?若果把《财政预算案》的数据一并对比,又会有甚么发现?长者“长车短搭”又是否补贴劲升的最重要原因?
2022年2月27日起,“二元乘车优惠”扩展至60至64岁人士,即是说2021至22财政年度的相关开支,只计及65岁以上人士,2022至23财政年度则包含60至64岁人士。随着受惠年龄层扩阔,政府也预计每日平均使用人次会逐步增加。
按2023至24年度《财政预算案》运输署的开支分析,“二元乘车优惠”平均每日长者使用人次,2021至2022年度计为124.7万人次,2022至23年度为195万人次,增长56.38%。合资格残疾人士则由15.9万人次减至14.6万人次,下跌8.18%。
受惠长者人数增长不足六成,但近两年的“二元乘车优惠”预算拨款的增幅却高得令人意外。以2023至24年度《财政预算案》为准,2022至23年度原来预算为63.98亿元,较2021至22年度的实际开支16.31亿元飙升2.92倍。
预算大增,当时政府解释主因正是加强防止滥用措施、落实优化措施,及跟进逐步强制使用“乐悠咭”的准备工作,另外运作开支和添置复康巴士的开支亦有增加。
政府预算宽松 劳福局:为免再向财委会申请拨款
前任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在2022年4月17日的局长网志提到,疫情下,2022至23年度的预算数字难以作准,政府只能作出一个较为宽松的估算,以免实际使用数字偏高时,要到立法会财委会申请拨款。结果,最新预算案显示,计划在该年度的开支修订预算降至约33.67亿元,较核准预算的逾60亿元,少47.4%。
至于2023至24年度,政府继续采用一个较高预算的70.59亿元,较2022至23年度修订预算33.67亿元大升近1.1倍,也较同年度的原预算上升10.3%。政府的解释是要向公共交通工具营办商发还补贴,但当局未有交代细节以供分析。
开支增长幅度远高于人次增长幅度
回到受惠人次和补贴的比较,开支增幅远高于使用人次的增幅,政府给出了不同交通工具的补贴开支表,2022-23年度开支逾30亿,较前一年度劲升1.2倍,但公帑又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指是制度遭“滥用”所致?
优惠扩及至60至64岁人士后,平均每日人次增长56.38%。罗致光在2022年4月17日的同一个局长网志亦解释过,指65岁以上人士平均每日乘搭0.85程公共交通工具,而60至64岁人口有约60万,当中47%人士有工作,社交活动亦较为活跃,因此假设60至64岁人士平均每日乘搭次数是65岁以上人士的两至三倍。若以年龄分布,60至64岁人士占“二元乘车优惠”补贴约64.3%,65岁以上人士则占35.7%。
60至64岁人士仍在工作 每日上下班两程积少成多
开支增幅高于人次增幅,代表政府需要补贴每一程的金额增加。一般来说,长途车、过海车的车费会较贵,由此推论60至64岁群组较多搭长途车。然而,有关数字并未能让人简单地推论出有人“滥用”优惠“长车短搭”,因为60至64岁人士可能是在距住所较远的地点上班,甚至要搭过海长途巴士上班,车资也自然较高,每日来回、一周上班5日已有10程,累积之下补贴金额自然较以退休人士为主的65岁以上组别为多。
巴士多“长车短搭” 但补贴增幅不及港铁
另一角度看,从政府向立法会提交的数据分析,按现时公共交通工具的收费方式,会出现“长车短搭”的以巴士为主,而巴士的补贴由2021至22年度的5.76亿元,增至2022至23年度的11.88亿元,增加6.12亿元,增幅为1.06倍。
至于没“长车短搭”问题的港铁,补贴金额由2021至22年度的3.69亿元增至22至23年度的11.66亿元,增幅为2.16倍,较巴士的1.06倍增幅为大。
巴士的补贴额增加6.12亿元,与整项津贴的增加金额16.84亿元相比,占大约36%,当中还要计及受惠人数大增所带来的补贴自然增长。显而易见,“长车短搭”难以成为补贴增加的主因,充其量只能说是潜在原因之一。
张欣宇:“长车短搭”未必带来严重影响
立法会议员张欣宇称,其实二元乘车优惠的补贴额摊分不同交通工具后,可见到各公共交通的客量比例仍差不多,如果“长车短搭”问题严重,巴士乘客量应不合理地高,故“长车短搭”整体未必真的带来严重影响。他指出按现时观察,亦未见长途巴士“长车短搭”严重到让其余市民无法上车的情况。
对于有人提出为乐悠咭设车程限制,张指政策原意不想限制使用者,如沦为“月票”就与政策原意不一。
陈恒镔:加强宣传教育减少“长车短搭”
立法会交通事务委员会主席、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恒镔指,一方面巴士公司及政府有责任尽快讨论分段收费,例如让长者上、落车都要拍八达通,政府亦要加强宣传乘车方式。另一方面,他指长者都需要有警觉,例如繁忙时间“长车短搭”容易令人对政策有投诉或者非议,应减少“长车短搭”以避免社会对计划产生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