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标榜社福立功 周永新:推翻退保无解问题 长生津埋财政隐忧

撰文: 林嘉成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五年任期届尾声,最新年度社福开支预算为1,118亿元,较其上任之初飙升71%,每年破千亿元的社福投入成为她口中最响亮政绩。不过,这笔开支其实高达四成用于老人现金福利,四分之三投放到“长者生活津贴”,余下是长者综援及“生果金”,而背后牵涉争拗了40年的议题──“全民退保”。要看清这组数字,港大荣休教授周永新是最好的切入点。

林郑在上届政府出任政务司司长,开始主理“退保”议题,周永新2013年获她委以重任展开研究,最终提出“免审查、全民划一”的每月3,000元的老年金建议,但方案在压倒性民意支持下被推翻,政府改循最佳化“长生津”的方式落实“退保”。不同的是,前者包含开征老年税的融资方案,后者却由公帑独力承担。这个抉择埋下社福开支每年破千亿的伏线,算不算得上政绩?则视乎财政能否长远持续。

周永新接受《香港01》专访,认为当日林郑的决定留下财政无以为继的尾巴,政府最迟五年后要作个了断,否则财政危机伴随社福开支将愈滚愈大。而每年过千亿的社福开支扣除长者现金福利后,其他范畴都谈不上有实际改善。周指“全民退保”因为开征新税、定位为“公民权利”而致死,反映香港传统的管治思维及商界利益,是阻碍民生改革的两座大山,寄望新政府破除旧思维,重新理解资本主义:“谂法如果仲停留喺港英时代,咁点行‘一国两制’呢?”

四成用于长者福利金 长远财政独力难撑

周永新早在1983年,被港英政府罗致入咨询委员会,40年来为社福出谋献策,却因“退保”一役成为“用完即弃”的代名词。曾经寄望“退保”争拗可于林郑手上终结,但最终落空,周笑称多年来向政府进言,碰壁不在少数,所以不存在“忿不忿气”,在意的只是“数字错觉”。他说毫无疑问,林郑任内的社福开支取代了教育,成为最大经常性开支,但认真看,就会发现整笔开支增加,并不等同所有服务都有改善,因为当中多达三成投放到“长生津”。

“长生津”2012年底在退保咨询前推出,被视为落实“全民退保”前的过渡措施,设有入息及资产限制;周永新应政府所托两年后完成“退保”研究,建议以“全民老年金”取而代之,由政府一次过注资500亿元,并引入劳资双方共同承担的老年税。在不增加政府负担下,不论贫富“人人有份”,但方案遭政府以“财政不可行”为由而推翻。

其后,政府在“长生津”的基础上,另加设一层“高额”津贴,以展示对长者的承担,较少资产的长者可每月多领1,000元,增至约3,600元,两级“长生津”成为“有经济需要”的退保方案。林郑卸任前10天、本周初(20日)再宣布“德政”,将“长生津”自9月1日起合并,划一为“高额”,每月3,915元;申领门槛则从宽,以一人长者为例,月入不可多于10,430元、资产上限为37.4万元。

三级长者福利金申领人数: 长者综援 : 122,436人 长者生活津贴 : 638,462人 高龄津贴 : 313,129人 *目前本港65岁或以上人口近150万,约七成正申领各类长者福利金。2021年香港长者人口达20.5%,属于“超老龄社会”;按规划署推算,2040年长者人口比例将升至三成。
社会福利署资料
周永新。(李泽彤摄)

“长生津”财政无以为继 错失开征新税契机

周永新说,连同“生果金”及长者综援,目前已经形成三级长者福利金制度。两个月后,将有多达64万长者每月在库房“出粮”约4,000元,占65岁以上人口42%;整体受惠于三级福利金制度的长者,则增至逾107万人,距离“全民”已经不远,这也是社福开支激增主因。但他说这项“政绩”长远必然构成财政隐忧,源于政府“打错算盘”,推翻有融资安排的“老年金”方案。

周永新解释,团队当年是以“公民权利”角度制订“全民退保”方案:“但政府始终觉得应该‘退保’应该系‘扶贫’措施,要帮嘅系有经济需要嘅人。”他说政府几十年来都是贯彻“不改变现行税制”的金科玉律:“财金官员唔理我哋建议开征老年税,净系话政府要负担晒一切,所以(全民方案)财政上唔可行,就系咁简单。”不温不火的周永新,总是以淡淡笑声忆述与官员交手往事。

几十年,同财金官员交过手好多次,有时我都好无奈,做了好多野,到最后,成日听到𠮶句野‘resources are not unlimited’。我够知,洗乜你讲啫,资源梗系唔会无限㗎,成日话啲钱唔会跌落嚟,真系好劳气!你作为官员就要去谂下点揾钱。‘应洗得洗’,财政司司长成日都噏呢啲嘢,咩叫应洗得洗,应洗系睇观念,第一要突破思维。
周永新

以旧管治思维自缚 “长生津”必留手尾

“全民”方案颠覆了这个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管理哲学,最终被推翻,周指政府选择以“长生津”取代,设有入息及资产限额,既符合政府的“福利”定义,也是要压缩申领人数,当时官方估计有30万人领取,但他指“明眼人一听就知道攞嚟讲嘅。”之后申领者一如所料很快超越估算,当时舆论已经警告会出现长者转移资产“避审查”的现象,但政府“明知有问题都照去”。

他指,正如长者八达通,推行之初不可能预视不到会被滥用,“你喺闸口逐个查?依家咪要倒转行啰,做返实名制。”他指事后“补镬”除了行政困难,扰民,政府亦会被质疑是否对长者“有心”。“长生津”都一样,过多五年若不最佳化,财政上只会愈来愈困难:“一系引入税项,一系收紧(申领)门槛,限制津贴金额同人数,但预咗会引来反弹。”事已至此,他唯有寄望,未来政府在不伤害基层的情况下进行最佳化,并考虑开征老年金税、或者透过调整物业税开源。

周永新寄望,未来政府在不伤害基层的情况下最佳化“长生津”。(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批林郑除长者福利金 其他社福服务无作为

周永新指,其实每年过千亿的社福开支撇除了长者现金福利,其余范畴只是投入了600几亿元,“实际上系追唔上需求,好似轮候资助院舍咁,都要三年,同廿年前冇咩分别!”第五波疫情,老人院舍惨况更可见一斑:“当然佢不断讲,每年加多几百个护理安老宿位,但系人口老化,需求随着年纪不断增加,样样服务加少少,可唔可以话有实际改善,我谂谈唔上。”他说各个社福范畴,林郑任内都追不上需求,比对过去25年,进展一样缓慢。

“政府这个阶段要谂谂,系咪所有嘢都可以独力承担!”周永新指,以改善院舍环境为例,如果政府独力承担,每年动辄需要百几、二百亿元,反问何不考虑仿傚其他国家引入“长期照顾保险”?他指,政府必须有破格的理财观念及管治思维,“财金官员成日最后讲𠮶句,‘财政上行得通就做,行唔通就唔做’,根本唔系谂个服务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个个净系谂自己𠮶瓣。”他指官僚的运作下,财政纪律就是看收支行事,一有财赤,就“一刀切”让路。

资本主义须随时代变迁 财政纪律不能死守

另一座拦路“大山”就是商界利益,当年周永新曾经提出改良方案,改由政府一方承担,但申请“全民老年金”门槛升至70岁,令到受惠人数减少,财政上也只能支撑几年。他指商界根本不认同香港要有福利:“成日觉得香港唔系福利国度,总之一讲到要加多啲税,畀多啲钱,就反对,思维唔改㗎!”

周永新指,《基本法》确列明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但概念上都会随时代变迁有所转变;第107条要求政府“量入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呢啲都系原则性,唔系叫你死守”。他指如果“大山”不破,很难期望福利民生政策会有本质的改变,“只会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继续错失整全的福利规划。

香港已经进步到一个阶段,唔能够再用港英时代嘅观念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本质上系唔认同透过增加税收去维持制度,佢哋亦觉得一种全民性、不限资产的制度系唔可以接受,思维上认为应集中资源帮有经济需要的人。对香港资本主义制度嘅认知,停留在港英时代,咁点样行‘一国两制’呢?
周永新

曾对林郑抱期望 寄语李家超勿包揽决策执行

这场40年的“全民退保”运动未见终点,周永新说虽然见惯官僚作风,但确实曾对林郑抱有期望:“由佢做社署署长、民政常秘都好多接触,一路落嚟到今日,我谂佢系一个好勤力做嘢嘅人,好想做一啲野。或者我当时都有啲期望,佢能够一改政府一贯以来嘅谂法。”但最后,历史交出不如民意的答案。

被誉为“社工之父”的周永新与历届特首都交过手,被问到哪位特首作风最破格?他不点名指有两、三位特首,当听到他提改变管治思维时,都会搬出《基本法》担心会否触犯条文,笃信“无形之手”的曾荫权更“完全倒退”:“根本唔认为政府要做野,市场做晒最简单,问题会自己解决。”而董建华就最有愿景,举例“八万五”、专上教育比例、到母语教育都提出过理念,但却受制于政务官阻力。

周永新称,这一刻难以评论候任特首李家超,但寄望他可以突破旧有管治思维及障碍,也要避免林郑治下,由特首一手包办决策及执行的做法。他指特首只须提出愿景、作出决策,再由下级执行,否则究责无从、也难以做到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