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明明已节食但体重有增无减?医生曝3个盲点:关键在怎样吃
吃太多一直是肥胖的原因,但美国营养学会期刊的一篇研究挑战这个既定观念,认为吃太多已无法解释肥胖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肥胖一直是健康的杀手,许多人朝思暮想就是想瘦一点,运动、饮食、节食甚至断食,瘦身的方式百百种,然而归纳这些做法不外乎降低热量摄取、提高消耗,但这样的瘦身做法受到挑战。
来看看专家指出3个“少吃”盲点,即便吃得少也未必能减重呢!(点击放大浏览)▼▼▼
肥胖是因为吃太多的说法已经过时?
想减重,就是减少热量摄取、多运动,而这样的做法是根据1个世纪以来能量平衡的理论,也就是我们消耗的比吃的还多才能减重。但现在食物取得容易,又以好消化、精致化的食物为主,加上静态的生活型态,使肥胖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尽管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要少吃多动,肥胖人口仍不断增加,例如世界肥胖联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就指出,全球的过重人口数由2014年的20亿人,到2025年将上升至27亿人。
而这篇刊登在《临床营养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认为,过量摄取和能量平衡已经无法解释肥胖,胰岛素和血糖导致的内分泌变化才是肥胖的主因,“因此吃了什么更重要,”波士顿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医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avid Ludwig 说。
而胰岛素和血糖造成肥胖,或称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这个理论指出,当吃了高度加工或精致的食物,容易消化而让血糖上升,胰岛素便会分泌来平抑血糖,这个过程中会让脂肪细胞开始储存能量,供给肌肉组织的能量变少,促使大脑持续发出饥饿和进食的指令,导致吃进过多热量。
David Ludwig 表示,要人去少吃来避免肥胖,长期来看是没有效的,而“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的概念是另一条可能道路,“减少好消化、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就能减少身体堆积能量,只要注意这点,不挨饿也可以减重。”
胰岛素和血糖才是肥胖的主因?专家:无法凌驾能量平衡定理
从这篇研究可以发现,作者想用胰岛素和内分泌的说法取代传统的能量平衡理论,但台湾专家觉得其实并没有理论基础。
台湾内分泌新陈代谢科医师蔡明劼认为,胰岛素假说已经风行很久了,是减糖以及生酮饮食的理论基础,客观而言这个论点很好理解,也不难执行,让想减重的人不用去计算热量,只要大略清楚食物升糖数值即可,“但这只是达成热量赤字的一个辅助方式,并无法凌驾在能量平衡理论之上”蔡明劼也说,胰岛素假说终究只是“假说”,尚未被进一步证实成为定理。
而台湾内湖恒新复健科诊所院长王思恒更直言,“胰岛素假说已经进棺材了。”以生酮饮食为例,吃生酮的人胰岛素会比一般人低,如按照胰岛素假说的理论,这些人体重下降幅度应该比正常饮食的人更很明显,但许多研究发现,正常饮食的人减重幅度反而比较大,因此胰岛素多寡对减重没什么影响。
相关文章:减肥|导致局部肥胖的18种食物 瘦手臂戒生冷、煎炸食出圆肩虎背(点击放大浏览)▼▼▼
专家指出3个“少吃”盲点 还要克服愉悦感
该研究作者攻击传统能量平衡理论,其中一点就是“即便吃得少也无法减重”。蔡明劼指出,吃得少能减重基本是没错的,但一般人有3个盲点,因此自以为“少吃”,其实却不然:
1. 一餐吃得少导致肚子饿,但下一餐却饥饿反扑吃得更多。
2. 吃的份量少但热量偏高,一样会胖,例如有人一餐只吃1颗月饼,但热量却比1碗饭还高。
3. 长期少吃导致身体进入节能模式,会更难减肥;相反的,如果吃得份量够且营养素均衡,但是热量少,就可以帮助减重。
胰岛素假说在食物的升糖指数上动脑筋,认为血糖不上升,胰岛素就不会分泌,脂肪细胞就不会储存能量,吃再多都没关系,但蔡明劼认为,这只对了一半,“酒、坚果是低升糖值的食物,但本身热量高,吃多了还是会胖;而少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其实也间接避开了很多高热量的食物,所以最后还是回到热量控制的原理上。”
食物的热量难抓,升糖指数又不一定准确,该怎么吃?“总归一句,吃原型食物、执行健康餐盘,1/2青菜,1/4蛋白质,1/4淀粉类食物,先吃菜最后再吃饭,这样做准没错。”
现在很多减重都强调“不挨饿”,王思恒则认为,吃饱不难,难的是达到热量赤字,又不会想满足口欲,“这个很难,目前也没有很好的做法,强制不满足欲望只会带来反效果,”所以王思恒建议,原型食物先填饱肚子,剩下的就吃一点满足欲望无妨。
延伸阅读:
【本文获“康健杂志”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