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内地学者采访多掣肘 香港爱尔兰人填写中国史的缺

撰文: 陈颖然
出版:更新:

“你听过赫德吗?他很好!”初次遇见欧年乐(Mark O’Neill),他便热情地谈起自己新书主角犹如同乡故友——爱尔兰裔大清功臣赫德,滔滔不绝。欧年乐同是爱尔兰人,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偶尔夹带著北京腔词语,他更是曾走访中国二十余年的资深记者,笔下所写的全都是轰动大事。为甚么一个爱尔兰人会研究中国历史呢?

欧年乐自1970年代来港工作,花两年时间学习广东话,翌年与港人妻子结婚,现时定居香港。(陈颖然摄)

欧年乐(Mark O’Neill)今年67岁,生于英国伦敦,在牛津大学修读英国文学,毕业后任职记者,因一次在祖父的故乡爱尔兰贝尔法斯特采访,发现祖父Frederick曾在东北传福音45年,其后出版书籍讲述祖父在中国传教的往事。自此,欧年乐结下与亚洲的缘份,先后在香港、北京、日本、新加坡等地工作,如今是作家及大学讲师,亦有发表中国时政评论。

专挑沧海遗珠   每个人都是历史浪潮里的小船

欧年乐的著作灵感总是来自身边人,先是翻揭祖父的历史,后又研究岳母的故乡伟人唐绍仪等,专挑沧海遗珠,弥补历史书漏掉的碎片。到了这一回,引起欧年乐的兴趣写赫德的开端,乃是他在北京工作时,爱尔兰驻华大使戴克澜(Declan Kelleher)经常提起赫德的事迹。“那个大使特别喜欢赫德,他说对他来说,赫德是他的偶像,例如怎么跟中国人工作、打交道。”

赫德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利用税收成立中国海军、设立沿海灯塔等。(受访者提供)

《赫德传——大清爱尔兰重臣步上位高权重之路》讲述赫德如何在清廷取得信任,透过建立大清海关,稳定税收,实现中国现代化计划,包括创办全球最庞大的邮政系统、铺设海底电缆等。书写赫德个人经历的同时,欧年乐把中法战争、义和团之乱等历史大事交织在一起,使历史呈现更多层次的面貌,这也是他尤爱写人物传记的原因:“我觉得中国历史很丰富,很多故事在里面。每个人就像一只小船,中国历史就像海洋,呼呼呼……”他的手在空气中划动,仿佛眼前便是中国历史的滚滚洪流。“周围发生好多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人在里面,各自怎么生存?我觉得很有意思。”

欧年乐写书搜证功夫很到家,他所写的历史人物,即使寂寂无名,依然能写出厚如字典的传记。上回他写《唐家王朝--改变中国的十二位香山子弟》,记录唐家湾12位人物,就连那些无人问津而封尘的博物馆也去搜证。至于记赫德,欧年乐除了钻研史料、参考官员文献,例如赫德的日记及书信外,又到访赫德的伦敦故居及位于白金汉郡的墓碑考察。

欧年乐认为赫德的经历不只值得外国人参考;他的勤奋自律,亦是现今人们的模范。(陈颖然摄)

国内学者有掣肘   外国人写中史更方便

除了中国历史人物,欧年乐过去还写过《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从沙皇铁路到苏联红军》等,为何专写中国史?“共产党上台之后,对历史资料的控制很严格。国内的学者有些东西不能写、不能采访,作为一个外国人比较方便。……原本大陆对赫德批评得很厉害,但最近几年有些变化,变得有好有坏。”中国历史学家王宏斌的《赫德爵士传》提及,共和国成立以来,史学家在反帝国主义下成长,普遍认为赫德是英国侵略的势力。

那么,如今作为外国人书写中国史的优势会否逐渐消失?“我们(外国人)还是有很多空间,国内的学者仍是不容易。比如写宗教,因为共产党是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人们的鸦片、没有科学根据,中国学者要写还是不太方便。”

虽然如此,欧年乐仍坚持研究中国历史,原因十分简单:“因为我喜欢。”他又笑说:“但太太说你喜欢并不够,要实际一点,她常常说我在‘煮无米粥’(按:此处指不赚钱的生意)。”也许不论何处,历史研究者皆面对相同困境,但他仍保持乐观:“喜欢历史、喜欢买历史书的人当然不是大多数,但也不少,我相信很多人会对赫德的故事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