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出版】艺术出版物岂只是书 谈Zine说志的创作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一书一世界,说来老土,可是小说、杂志、漫画等,又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想像。或许人大了,眼界阔了后会开始嫌市面上书刊杂志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但在主流市场背后,其实总有独立出版社接发行小众书刊,吸引一小撮人,然后再影响另一群人。记者的真文青朋友曾说过这句说话:“On the edge reading cutting edge,好比偷情般快乐。”

《志作》展览实是将台北双年展中举行的《志作》移施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内,由朱珮瑿及Kit Hammonds主理,与台北市⽴美术馆、Vernacular Institute合办。(Asia Art Archive)
“以展览和策展人的角度来说,独立出版或者是Zine的定义应该还是由制作人、出版商、艺术圈、研事者,甚至观众、读者去定义较恰当。”
Asia Art Archive策展人朱珮瑿

《志作》不讲“志”,要呈现什么?

Asia Art Archive(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策展人朱珮瑿(Ingrid),本身也是艺术作者,早有留意独立出版,除了看“书”,还探讨出版物背后的出版者和网络,如书店、出版商、独立制作人、书展设等,以回应她置身在艺坛的观察——当代人接触艺术的方式已经由看艺术品变成看艺术出版。

Ingrid有多种身份,既是当代艺术策展人,又是作家,现在仍担当Asia Art Archive, AAA策展人,致力将艺术视野融入日常生活。(Asia Art Archive)

就如在她的旧文章所提及:“在某种意义上,展览已经在预设的情境下发生——新闻稿、邀请函、展板、海报、宣传单、目录、导赏录音或录像成为艺术的语言(取代了艺术品)”。

于是Ingrid在“艺术品被诠译”的意识下开始梳理艺术出版的脉络和意义,目标不是去评价那些出版取代了艺术品的现象,反倒是探讨什么是“出版”、其可取之处、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和她们的影响力。

既然是要跳出“被诠释”的框架,谈论独立艺术出版,是不是也要不设底线将定义出版物的话语权交回各地独立出版界的单位?Ingrid分享了她的经验:“在构思这个项目期间,我与合作者也有尝试讨论选品的准则,仍曾经决定过着重书多些。不过,始终是想让不同的合作者(选书人)去界定什么是出版物,我们便让作者自由去挑选他们眼中的出版物,最后我们收到不同的印刷物。”

《志作》(台湾双年展2016 )
《Not Moscow Not Mecca, Revolver Verlag/Secession》(由艺术家提供)
《志作》固意用上编辑校对符号作展览的视觉系统元素,暗暗带出《志作》除了展示书志,其实是讲“编辑学”。(Asia Art Archive)

艺坛或与视觉文化界相关印刷的的纸本东西,如当代艺术家、独立出版社、研究者出版的图集、专书、文件和相关材料,艺术出版业的展览出版、历史和哲学书写、文学、研究文本、数码主导的跨界别纪录,如传单、Tote Bag、论文等等,这些不胜枚举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以《自由停泊:别处的艺术图书馆》为中心发展的展览,《志作》是其一,独立出版,仍是重点。

独立出版,志 ≠ Zine

独立出版其实不是讲类型,而是一种创作的精神和态度。
Asia Art Archive策展人朱珮瑿

“独立出版”——现代人经常使用这四个字去形容非主流出版社发行的书志,令本来所指有话要说,手抄或印制一些东西,继而流传讯息的举动,“独立出版”根深蒂固变成了Zine、另类书刊或非主流杂志的统称,使人遗忘了她其实是一个动词。

Ingrid便曾提出艺术出版的书“袋”也是不是带话要说的出版。(Asia Art Archive)

在Ingrid的眼中,书志出版,其实是可延伸、可移动对话的空间,正如书志可衍生成展览、流动的图书馆,但若然硬要将“志”、“书”分类来说,志是一些完全个人、忠于自己的作品,至于艺术书就是一些较专业、组织过的出版。不过,两者的作者是完全掌控自己的话语权和编采自由,也不受形态和外观规范。不过说到底,独立出版的终极意义还是交流。她再​引用《志作》参与艺术家Jun Yang的说法:“(独立出版)无论是悬殊、带分歧性、意见不一、批评或支持,目标都是面向大众,表达个人意见。”现在所谓的纸媒寒冬、书店相继倒闭,连酒店设书店也成为热话,被动的贴上“文青”标签作招徕的时代,出版业和纸媒真的还能走下去吗?另类刊物凭什么让人觉得值得购买和阅读?

本地艺术书志实验出版社:出版,要坦白

独立出版,说到底,不是为赚钱。
Small Tune Press创立人彭倩帼
彭倩帼,视觉艺术家、独立出版人及摄影课导师,香港的独立小型艺术书志实验出版社Small Tune Press创立人,曾参与多场本地及海外的图书展,全身投入出版行业。(图:STP Facebook)

彭倩帼(Beatrix)是独立小型艺术书志实验出版社Small Tune Press的创立人,称得上是香港独立小型艺术书志界代表,源于与外国独立出版界说香港独立出版界的圈内人,都可能听过她的名字。撇开出版人身份,纯粹以制作者角度来说,她就觉得在艺术出版中,Zine与Artist Book是有分别,而Zine与报纸有一点很相近,内容要与生活连结,捕捉生活经验。“有一些事,你要很认真去说,而且还要坦白地做Zines,有时也可以很随机、即时性,有概念便做,粗糙一点也可以,例如在纸钉两口钉,也可以成Zine,可能是与个人的情感和状态相关。”她最后补充说:“在香港发行、分销刊物,相对简单。”

再说:“在香港发行、分销刊物,相对简单。”

独立出版,“志”在有话要说,形式,不只局限于一本“志”。(Asia Art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