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磬钵连结天地人 乐手曾文通:一次体验如睡十年
香港人生活节奏急促,不论大人或小朋友,都有来自学业、工作、生活、金钱等等不同的压力,这其实也是现代都市人所面对的问题。有人会透过看电影、行山甚至去旅行缓解压力,亦有不少人尝试透过一些替代疗法,追求身、心、灵上的健康。近年愈来愈多人谈论声音治疗(sound healing),“颂钵”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治疗工具之一,其广阔而和谐的声音,加上强烈而纤细的振动频率,令人听过心境平静。
演奏颂钵与舞台设计同出一辙,同样是创造空间,而演奏颂钵所创造的空间是无形的。
首创磬钵合奏 向上连接天、向下与地共鸣
著名艺术家及舞台设计师曾文通本身也是一位喜马拉雅颂钵(Himalayan Singing Bowl)演奏家,亦是颂钵疗法导师及疗愈师。他认为演奏颂钵与舞台设计同出一辙,同样是创造空间,而演奏颂钵所创造的空间是无形的。他曾于香港及台湾多次公开演出,亦曾跟随尼泊尔籍国际颂钵大师学习密传颂钵手法,今年将于2月12日的西九自由约,联同演奏大鼓的张艺生和弹奏琵琶的林𪷽桐合演,同时亦邀请了 108位学生一起玩“磬钵”,代表“圆满”意思。
曾文通直言不少人会将“磬”和“钵”搞乱,两种乐器不单是来源不同,发出的声音更加是天差地别。磬的雏型是用石头所做的锣(Rock Gong),因此“磬”(hing3)由“声”和“石”两字上下组合而成。作为法会仪式中的领导法器,磬经常出现于佛教庙宇,同时也有出现在世界各地,例如原始非洲部落会在磬上敲击出充满节奏感的旋律。磬所发出的当当声,能够散播一种非常原始的声频,在空间中不断扩张,声音向度往上。
而声音向度往下的就是“钵”,其出现始于铜器时代,古代人多以其作容器,甚至煮食器具,直至现代也有不少人以钵作为煮食容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有人甚至用来煮朱古力,不少印度和尼泊尔的餐厅到今天仍以这类铜器盛载食物⋯⋯铜器对食物产生一种很好的能量,就如用胶杯和瓷器品茶也有分别,物质之间会互相对应。”后来有人发现敲打钵时所产生的声音沉稳,令人听后感到平静,并对心灵有治愈效果,才逐惭演变成今天的颂钵。当中最为珍贵的颂钵来自喜马拉雅亚山脚以下的地域,称为喜马拉雅颂钵,主要以七种视作地球精华的金属制成(金、银、铜、铁、石、水银和铅)。将七种金属融化并合成如“砵仔糕”型的合金后,再以人手不断由细揼成大的颂钵,制作过程中犹如注入了人的“生命”。由于这种制作技术接近失传,因此喜马拉雅颂钵亦尤其稀有。曾文通认为颂钵与人的对应非常深刻,不少制作者更会将咒语(善意的唱颂)注入钵,加上七种金属皆为地球精华,演奏颂钵能够使人与土壤间产生连结,因此不少宗教上的仪式和正念(mindfulness)的冥想修练中也会使用。
多年来坊间有林林总总的颂钵演奏,然而曾文通却相信将磬钵同时演奏是其首创的表现方式,“磬的声音往上扩张,而颂钵声音沉稳向下,人在中间演奏就是将天、地、人连成一线”。演出当日,108位学生主要以磬钵共同演奏,他们会运用过去所学习的不同技法,如敲打、以木杆围绕钵边转动,甚至会用口呼气影响震频产生和谐的泛音。然而如何去演奏却没有刻意编排,而是按照环境气氛营造优美的律动,为听众带来自由和平静的感觉。曾文通坦言,演出只有大概半小时,对于即兴奏乐绝不足够,加上不能每一个乐器也收音,所以会按照如戏剧中的高潮、结尾等安排,从而散播“能量”,营造一种合适静心的状态。所谓的“能量”或许比较抽象,曾文通解释,就如“坐地铁,有些人坐在身旁会令人想弹开,有些人却会对你释放一种正面的能量,使人感觉良好”。
有些人一听就抱头大睡,当演奏完结,他们的感受就像一次过进行了几十年的睡眠,这种让人放松的经验和静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
经验比科学重要 修练要循序渐进
曾文通近年专注钻研各种声音疗愈及振频疗愈(vibrational healing),也曾与一些研究团体合作进行与深层睡眠(deep sleep)和振频医学(vibration medicine)相关的研究,例如颂钵所产生的音频如何与脑波交流。然而对于过去有不少媒体指出科学研究已证实颂钵演奏对身心灵有正面影响的报导,曾文通却坦言,资讯流通太快,不少网上的资料并不完全准确,加上相关的研究实际上未有正统确认,甚至会有人认为是伪科学。即使这类研究或报导对理性的人来说是一种依归,曾文通却认为研究结论或许有天会被其他科学发现所推翻;相比下,从“经验”入手更加重要,因此希望透过较“平易近人”的音乐,让听众切身感受“肩膊的放松,头脑的清空”。
“肩膊的放松”和“头脑的清空”的经验或许能让人感受到颂钵对身心的正面影响。至于灵性的体验,对曾文通来说是循序惭进的,先要提升个人的感官,习惯以五官细心感受环境,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温度,甚至饮食时也要让自己“食之有味,饮之有味”。当感官得到激发后,个人创造力便会提升升,从而达到直觉的层面,然后透过精神的层面认识到灵魂的存在。整个过程如一条“阶梯”,不能一开始便说灵魂和灵性的层面,若没有敏感度的提升,纯祽以直觉或想像力构想,便是“离地”。“我们不应一开始便太在意那个世界的追求。农夫很有灵性,由于他们的感官和直觉都‘全开’,所以行为能够相应于大自然的改变,也拥有古人的智慧。”
在不同的修练方式中,颂钵是较快的方法,它能将思考暂时停顿。曾文通过去试过邀请听众先作呼吸训练,然后躺下感受颂钵发出的声音,“有些人一听就抱头大睡,当演奏完结,他们的感受就像一次过进行了几十年的睡眠,这种让人放松的经验和静心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然而却不应过份依赖带领者,反而要是有个人的日常修练,细心感受大自然,加强自己的觉察。多年修习禅坐、太极、瑜伽、独创的“竹笔绘画”及一些正念的修练,曾文通希望借此更加认识自己,了解生命中的目的,亦希望透过灵性的长进探索生与死的问题。
二月西九自由约
日期: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二时至七时
地点:西九文化区苗圃公园
费用:免费(部份工作坊须预先登记)
西九自由约:曾文通 及 颂砵行者
时间:下午六时半至七时
地点:中央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