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都会区|新田养鱼逾30载 养鱼户支持设湿地公园 望续留鱼塘
本港现存逾千公顷内陆鱼塘,集中新界西北部,部份被纳入拟建的湿地保育公园。在新田养鱼踏入第36年的陈国新,大半生在鱼塘度过,知悉自己的鱼塘被划入保育蓝图,直言“赞成做湿地公园,起码保育先”。
已达70岁之龄,陈国新担心一旦被要求离场,只能选择退休,多年来投放的心血白白浪费,最希望还是继续靠养鱼维生,在无拘无束的鱼塘环境下养老。
陈国新从事养鱼业超过40年,与太太租用新田三个占地合共超过两公顷的鱼塘,饲养包括乌头、大头、鲩鱼、鳊鱼等,一年光是乌头已放2.2万条鱼苗。80年代从天水围“转场”新田,看中这里养殖环境较佳及供应淡水,每次清塘只需使用10包生石灰调节酸碱度,省下千多元可购入花生麸成为有机肥料。鱼塘也吸引不少雀鸟到访,陈氏夫妇渐渐习以为常,不时用手机拍下牠们在鱼塘觅食的和谐画面,雀鸟知识增长不少。
本港渔业渐渐式微,陈国新无奈说,即使鱼塘水质改善,淡水鱼的存活率由五成增至八成,产量及重量亦增加,但本地鱼塘陆续被收地或荒废,面对产量多、供应稳定、价格相若的内地淡水鱼竞争,本地鱼卖出并不多,收入也不太理想,“80年代一斤乌头卖20多元,但𠵱家在鱼栏卖到20多元,已是好价钱”。
北部都会区湿地公园专题报道︰
北部都会区|湿地公园规划未提详情 环团望保留养鱼户及雀鸟航道
北部都会区|凌嘉勤:湿地须有恰当、主动管理 勿以阴谋心态看待
习惯鱼塘无拘无束 不欲退休终日公园流连
但是,多年来在鱼塘旁搭建的小屋居住,陈国新早已习惯这里的无拘无束,亦靠鱼塘养活了一家六口,“一餐有几条鱼、种几条菜就够”,不愁两餐。
一旦日后政府下定案收地,他慨叹说可惜,不欲搬返元朗,做退休阿伯终日无所事事在公园流连。说话中气十足的他,工作时精力旺盛,希望趁仍有能力靠双手继续经营鱼塘,“花了很多心机、人力、物力,当然不想收地......我将来没有什么打算,70岁了,不退休都逼你退休啦,无人请我啦!一定想继续经营返”,倘愿望落空也希望政府发放安置费或搬迁费。
环团倡保留养鱼户经营鱼塘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指出,收回私人湿地和鱼塘后,连同相邻的政府土地,由政府设立多功能湿地保育公园,委托合适的非政府组织或成立具公信力的机构管理。特首林郑月娥日前亦指,该保育政策“不是纯粹扼杀渔农业”,而是希望让渔农业在新时代下有更好发展,故需要整合养鱼或务农地方,让入场的人有更好操作环境,“我当然希望见到一直从事渔农业的人,可在新环境下运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香港分会香港生物多样性及保育政策高级经理刘兆强估计,蚝壳围、三宝树及南生围湿地保育公园涵盖本港大部分主要鱼塘,涉及约140养鱼户,产出占本地淡水鱼供应约95%。刘认为,养鱼户在该处经营至少半个世纪,一旦离场势必影响生态及本地淡水鱼供应,并指出后海湾具高生态价值,皆因有人管理、有人养鱼,雀鸟才有食物,希望规划湿地保育公园除也要考虑养鱼户管理鱼塘经验,保留人的元素继续管理。
环境局︰继续支持养鱼业
环境局回复指,后海湾一带湿地主要为鱼塘,政府相关部门会与养鱼户沟通和合作,继续支持养鱼业,包括鼓励养鱼户进行生态友善的鱼塘运作,让野生动物可在鱼塘觅食,维持鱼塘湿地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