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夺金后“获准”入宗祠 原来清代徽州一早有先例?
日前,中国奥运金牌选手全红婵“获准”入宗祠的新闻引起热议,连带地让传统的宗族、宗祠文化引起大众讨论。当前许多民众对于祠堂的刻板印象多来自明清,加上儒家礼制重男轻女、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对于宗族、宗祠多持负面看法。不过清代时的安徽徽州,竟存在过9座女祠。
学者吴玉廉走访徽州,找寻建造于清代的女祠踪影。女祠其实不见于早期历史文献。不过根据徽州潭渡黄氏族谱,关于族内壶德女祠(今只存遗址)的记载,皆用“母祠”、“妣祠”来称呼,直到民初当地人也还是多称“母祠”。
目前保存最完整、可惜祠堂内所有牌位皆于1949年后被销毁的女祠堂-棠樾鲍氏清懿堂,根据该族内《重修清懿祠纪念》一文,也是将该祠堂称为“妣祠”。
为何清代时多以“母祠”一词来称呼女祠?这两者有何差异呢?这要从儒家礼制说起。在以男性为主的清代宗族社会中,男女在宗族祭祀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妇女不可能拥有独立的祠堂。
相对于“女祠”而言,母祠算是比较温和的说法,尽管建母祠以宗族文化来看是创举,但人们的关注点多放在母祠背后的儒家孝道伦理,而非女性的地位,由此可知,徽州女祠里的“母性意识”相当鲜明。
以壶德女祠来说,潭渡黄氏族谱就载有兴建始末。该祠建于康熙丁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间,是蓼莪堂长分裔孙黄以正建造的。由于黄以正幼年丧父,是母亲努力将他抚养成人;当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后,对于祠堂中没有摆放母亲牌位一事,感到十分不安,便盖了女祠堂来祭祀母亲。由于黄以正的祖母,也是独自将儿子抚养长大,黄以正特别在文中提到盖女祠也是为了完成父亲心愿。
棠樾鲍氏清懿堂兴建由来与壶德女祠,根据当地鲍氏后裔鲍树民所著《牌坊群里的故事》、《坊林集》,可知该祠建于嘉庆初年(1796-1820年),是鲍氏第24世祖、鲍家花园的兴建者-鲍启运所建。因为鲍启运8岁失母,之后便由嫂嫂(鲍志道的妻子汪氏)拉拔长大。鲍启运认为宗祠里只供奉男性,没有女性,对祖妣相当不公平也不恭敬,才专门建造女祠。
前述两座女祠的兴建原因,与明清贞节烈妇的事迹描述非常相似,而徽州于清代即以“节妇烈女为徽最多”的印象广为人知,女祠与贞节烈妇有关连吗?只有节妇才能入女祠?
学者王振忠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清代大批徽商外出,导致许多夫妻天各一方,根据现存的徽商尺牍,可以发现当时徽州有许多“伪单亲”的妇女、家庭,便是靠着远在异乡工作的丈夫寄回的银信过活。
说到明清妇女,今日大部分民众可能会以为在朝廷、地方皆鼓吹贞节烈妇、建牌坊的情况下,妇女丧失了改嫁的自由、陷入被迫守节的情况。不过在底层社会里,常有为家中经济而胁迫寡妇改嫁的情形。由于过去将女性视为私有财产,夫家将寡妇卖掉,除了可以减少家中人口开销,还能获得一笔钱。因此清代时常有贫困家庭的寡妇为坚持守节而自杀。
女祠与宗祠相同,皆是体现家族血缘关系的场所。因此入祠与否的首要标准,在于入祠的女性与宗族内男性的关系,如母子、父女等,而非她们是否贞节、守节。清代的贞节烈妇死后会入主节烈祠,其与女祠不同,节烈祠反映的是社会对女性道德要求,但女祠本身是代表宗族祭祀、家族荣耀、亲情等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