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力量却无法发挥 先了解力量构成|搏击选手的体能训练(五)

撰文: 来稿文章
出版:更新:

网络上有不少例子,只练健美健身的人与搏击选手对打的时候,在体型与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显得大块头的一方能够轻易压倒对手。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肌肉的健壮绝对是力量的象征,可是,为甚么在搏击当中并不尽如是呢?真的是如一些老前辈所言,肌肉有碍发力吗?
文章作者:钟礼贤
作者简介:专项研究武术的运动教练,国际跆拳道联盟国际教练,黑带五段师范。同时持有多张运动训练相关证书。
【武备志】编辑团队校对

▍肌肉与力量的关系?

肌肉素来都被视为力量的象征,而事实上也并不为过。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依靠肌肉运作来完成,而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便是动作最后表现出来的力量。

+2

与此同时,过往的文章也有提及过,肌肉动作的产生,除了肌肉本身的收缩以外,更重要的来自神经系统所传导的讯号。肌肉在学习一个动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名为“肌核”的细胞单位,也就是过往一直所谓的“肌肉记忆”。

情况就如懂得踩单车的人,在骑上单车后便会自然知道平衡的方法,用力的技巧,煞停时自然把双脚准备踩在地面等等动作。但对于一个完全无单车经验的人,则必须有意识地去思考这些动作如何执行,才能成功踏到单车。

在搏击运动当中也是一模一样,踢击的动作涉及极大量的肌肉运用,提腿后如何平衡,转腰发力,发力后的收招动作等等,都是牵涉到大量不同的肌肉运作,久经训练的选手能够轻松地踢击,但新入门的初学者则可能连提腿都有困难。

由此可见,一个动作的产生,除了肌肉本身要有相当的力量可以执行动作,更重要的是神经系统如何可以更快速地召集肌肉参与动作。要令整个动作执行起来有更大的力量,则可以从一条简单的物理公式若略浅谈。

▍力=质量x加速度 (F=ma)

在物理学上测量力量的公式,多引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产生是质量与加速度相乘的结果。在运动科学当中这个公式也被广泛应用,以出拳为例,出拳的力量即是出拳者所涉及的肌肉质量以及动作由开始至完成的速度所产生的。简单而言,重量较重的人理应出拳较重,或是出拳较快的人力量也会较大。

不过,在于人体结构的复杂,这条算式虽然简单但同时显得简陋。举例而言,是否体重较重的人必然力量会较大呢?要知道身体成份的构成除了肌肉,还有骨骼与脂肪等其他组织,如果身体的构成大多为脂肪,那么,在执行一个动作时所能参与的肌肉量自然较少,也就令力量的产生应当相对较少。

与此同时,正如上文提及,产生一个动作,并不是单一两组肌肉所构成的,而是涉及不同的肌肉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动作的产生。比如以直拳的动作为例,以脚踝为先,转腰打出的拳,相比于没有转腰,单纯像推胸动作一样手臂向前伸展的直拳,力量应当是前者更大。

另一方面,当涉及的肌肉量越多,本身也等于在力量产生的公式当中“质量”的部份增加,所以自然地产生的力量便会更大。如是者,当整个动作的构成需要涉及其他的肌肉参与,即代表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单是针对如何可以令一个动作召集更多的肌肉来发力,比起单纯训练一部份肌肉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

然而,为甚么肌肉满满的壮汉无法好好发力呢?这就在于公式的另一元素:“加速度”

▍神经系统与肌肉发力的速度

“肌核”令肌肉能够更快速地产生动作,而且整个动作似乎并不是单纯控组一组肌肉收缩,而是连带相关的肌肉都会参与,也就会出现所谓的“惯性动作”。比如不少空手道人出直拳后会很自然快速地收回拳头到起始位置,或一些泰拳选手在提膝挡的时候有手顺势前推的架势,这些动作与发力动作本身无直接关系,但基于长时间的训练,使得执行动作时会“自然地”连带召集了其他肌肉的参与。由此可见,当一个久经训练的人在执行一个动作时,很自然会召集相关肌肉参与其中,因此,在执行一个动作时,久经训练者便会更易由细微的动作开始发力。

相对而言,新手出拳的时候,大多著眼于最后出拳的完成动作,即手部向前伸展的动作;而久经训练的选手则会自然地由脚踝开始发力,到最后完成出拳。当新手试图由脚踝开始发力时,由于肌肉未能即时处理整个动作的串连,所以便会显得无得流畅连贯地发力,减低了动作的速度。

要让一个动作能够自然地召集更多的肌肉参与,重复又重复的重复训练似是不二良方。也解释了为甚么不少上年纪的前辈,即使年纪逐老,但一些基本动作的展现却能使出极大的力量。

而为甚么单纯壮健的肌肉并无法直接在搏击运动当中体现出来,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身体无法很快速地召集所需要的肌肉来展示动作。当身体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整个动作的执行,便很自然地在公式当中的“加速度”显得较慢,于是力量因而拉低了。

反之而言,如果想要令加速度提升,其中一个方向,便是透过动作的重复训练来增加肌核的记忆,令肌肉在需要执行动作时能够更快地发出相关的收缩指示,令身体能够更快速地执行动作,从而提升肌肉的“加速度”。

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将一个大动作当中每一个细节的小动作逐一加入在整个动作当中,则是提升一个动作执行时所参与的肌肉量,也就是在提升构成动作的“质量”了。当“质量”与“加速度”同时提升,最终展现的“力量”自然会更为强大。

当然,不是每一个直拳都需要全力执行,搏击运动变化万千,单是一个直拳都可以配合不同的战术,亦假亦真地使出。但单纯针对一个动作的力量,“F=ma”的公式绝对值得参考。与此同时,要令肌肉本身的速度提升,则需要细致地分析肌肉纤维的特性以及其训练方法,日后另文再述。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武备志立场。)

武图App2

重温李小龙十大经典金句︰【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8

包括香港在内,现时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术爱好者,尝试重塑大枪技法。他们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录》。点击图片,观看香港八极拳协会卢韦斯师傅的示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