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药物建议委员会改革必须以科学与专业为本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香港年轻药剂师学会

作为前线医疗人员,我们认为现行药物建议委员会(DAC)的运作机制已具备严谨的专业评估标准,能够平衡临床需求与公共资源分配。对于〈推动医管局药物建议委员会改革 提升透明度与公众福祉〉一文中提出的改革建议,我们有以下专业考量:

医管局药物建议委员会(DAC)作为香港公立医疗体系中药物审批的核心机制,多年来一直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确保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及成本效益,为市民提供高质素的医疗服务。近期有声音质疑DAC的透明度及代表性,甚至建议大幅改革其运作模式。然而,现行制度已充分平衡专业判断与公众利益,任何仓促改动都可能破坏现有医疗体系的稳定性,甚至影响病人福祉。以下从多角度论证现行制度的合理性,并分析所谓“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现行制度已具备高度专业性与严谨性

DAC的成员主要由资深医护专家、药剂师及医疗行政人员组成,这些专业人士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药物评估知识,能够基于科学证据作出最符合病人利益的决策。委员会的审批过程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包括:

科学主导的评估流程

DAC在审批新药时,会全面审视临床试验数据、安全性报告及成本效益分析,确保药物不仅有效,而且符合香港的医疗需求与资源分配。这种以实证医学为基础的决策模式,已获全球多国认可,盲目引入非专业人士(如病人组织或立法会议员)参与决策,反而可能削弱评估的科学性。

成本效益与公共资源的平衡

香港公立医疗体系资源有限,DAC的责任不仅是考虑药物的疗效,还需确保公共资金得以公平运用。现行机制已能有效避免药厂游说或政治压力干预专业判断,若过度强调“透明度”而公开所有评估细节,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争议,甚至导致资源分配失焦。

增加“透明度”未必提升公信力,反增行政负担

有建议要求DAC仿效英国NICE或澳大利亚PBAC,全面公开会议记录、投票细节及评估报告。然而,这种做法在香港的医疗环境中未必适用,原因如下:

专业判断不宜公开讨论

药物评估涉及复杂的医学数据与统计分析,公开所有细节可能导致公众或媒体断章取义,甚至引发对专业决策的无理质疑。例如,某些高价药物可能因成本效益不符而被拒,但病人团体或舆论可能单方面施压,迫使委员会作出非科学主导的决定。

行政效率与决策速度的权衡

现行DAC的季度会议制度已能高效处理药物申请,若要求每次会议全程公开、记录所有成员发言,将大幅增加行政成本,延缓新药审批进度。对于急需药物的患者而言,程序“透明化”的代价可能是延误治疗。

引入“病人代表”或政治干预 恐损害专业自主性

有意见认为DAC应纳入病人组织代表,以反映患者需求。然而,此举存在以下问题:

病人利益未必等同整体社会利益

病人组织自然会争取更多药物纳入名册,但公立医疗体系需兼顾整体资源分配。例如,罕见病药物往往价格高昂,若仅因少数患者需求而纳入,可能排挤其他更普及的医疗服务。DAC现行的专业评估正能避免这种资源错配。

政治化风险

若引入立法会议员或社福界代表,药物审批可能沦为政治角力场。不同党派或利益团体可能借机施压,要求优先处理特定药物,破坏现有制度的专业中立性。

现行制度已具备足够制衡 无需过度改革

DAC的运作并非封闭,其决策受多重监管:

医管局与卫生署的双重把关

DAC的建议需经医管局管理层及卫生署核准,确保符合整体医疗政策。此外,香港的药物注册制度(由卫生署负责)已独立于DAC,进一步保障药物安全。

业界与公众的间接参与

虽然DAC会议不公开,但医管局会透过专家咨询、医学文献及国际指引参考各界意见,并非闭门造车。药厂亦可透过正式渠道提交数据,无需透过“公开辩论”影响决策。

改革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药厂游说与商业利益介入

若DAC过度公开审批过程,药厂可能加大公关力度,透过媒体或病人团体施压,迫使委员会接受高价药物。现行低调运作模式正能减少这类干预。

削弱香港医疗体系的稳定性

DAC的审批标准多年来为医护人员与患者所信任,若贸然改革,可能动摇公众对公立医疗的信心,甚至引发不必要的法律挑战(如司法覆核药物名册决定)。

维持现状 稳中求进

现行DAC制度并非完美,但其专业性、效率及稳定性已为香港医疗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与其追求形式上的“透明度”或“多元化”,不如优化现有机制,例如:

加强内部专家培训,确保评估与时并进;

适度公开摘要报告(如药物纳入/拒绝的简要理据),平衡专业与公众知情权;

建立快速通道处理紧急药物,而非全面改革。

香港的医疗体系正面对人口老化及资源紧绌的挑战,此时更需稳健的制度保障。DAC的改革必须以科学与专业为本,而非迎合短暂的舆论压力。

作者是香港年轻药剂师学会。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