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营医疗要改革的不只是收费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急症室大幅加价、放射造影收费由无到有,这次的公营医疗收费改革堪称大刀阔斧,医务卫生局和医院管理局的决心毋庸置疑。但公营医疗要改革的,又岂只是收费?

“到底我们的医疗系统是否可以持续?这不单是财政方面的可持续,亦是医疗质量方面可持续的问题。”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这样问。

论财政,医管局的支出在十年间增加了八成几,现在已经冲上1000亿元大关。就算香港人口老化、社会医疗需求上升,但开支这样急速上涨,对于任何机构都是难以持续的。从支出分类来看,药物的升幅最为惊人,十年间急增超过1.4倍;医疗物品及设备、其他营运开支各自上升了不只1倍。“只”增加了近七成的员工成本看来最温和,但同期的医疗人手(医生、护士和专职医疗加起来)只是多了25%,原因值得疑问。

以医疗服务划分,急症室每次诊症在2014/15年的成本是1140元,现在却已经是2030元,增幅接近八成。相比之下,普通科门诊的成本虽然也由410元上涨至665元,但比起急症室服务仍然便宜一大截。当局要是担心公营医疗的可持续性,就应该加大普通科门诊服务,以消化急症室次紧急、非紧急的需求。然而一直至今,普通科门诊人次维持在600万左右,家庭医学专科门诊人次只是由29万增加至35万。两者应该在公营医疗体系中占多大比重,当局应该有一个说法。

令人困惑的是,随着公营医疗成本大幅上涨,服务表现的改善却似乎难以感受得到。急症室除了开支上涨八成,医生人数也增加了接近三成,但就诊人次维持在210万左右的同时,次紧急个案的轮候时间多了超过一倍。最令人纳闷的是,局长在记者会上明明将第一至三类个案归为“紧急”,并且表示医管局主要是处理紧急个案,但定价机制却只得第一和二类可以豁免收费,需要在30分钟内处理的第三类病人要征收400元。后来局长和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又声称第三类和第四类个案不易区分,那么为什么现在前者大多数在30分钟内得到处理,后者平均轮候时间却要两小时?

至于所谓的造影服务浪费,也是令人不明所以。虽然目前电脑扫描、磁力共振等服务免费,但一般而言市民都要得到医生转介。如困造影服务被大量浪费,为什么不是从收紧转介准则入手?再者,造影服务所谓的长轮候时间,在不同联网之间有明显差异。于去年4月至12月,新界西医院的电脑扫描第二优先个案和例行个案分别长达59星期和165星期,但港岛东联网控制了在14星期和34星期。这是否因为新界西的居民持续增加,港岛区的人口日渐萎缩?除了资源分配,联网之间的差异是否折射出管理效率的不同?

尤其是随着社会人口老化,以及公共财政出现压力,公营医疗体系的效益必须提高。过去十年医管局的医生、护士和专职医疗人员由3.6万增加到4.6万,但是除了急症室轮候时间延长之外,普通科住院病人日次也增加了两成,平均住院日数更由5.7天增至6.7天。改革收费即使可以将更多病人引导到私营市场,但更重要、对病人更理想的是改革公营医疗本身。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过去十年急症室的服务成本“只是”由1140元上涨三成,那么现在当局即使将资助水平由过往的九成减至八成,收费也不会是400元而是300元。面对药物支出激增,医管局是否可以检讨采购模式?员工成本始终占比最大,可不可以数码化管理以提高效率、减省人手?普通科与家庭专科门诊要承担多大的角色?公营医疗的数据好比一次简单的电脑扫描,接下来如何断症、开药方,始终要由医务卫生局和医院管理局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