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志远|删了资料的申诉专员公署,还能监督政府吗?
近日,申诉专员公署更新官方网站后,大幅削减可供公众查阅的资料,引起广泛关注。公署将网站上的调查报告仅保留2023年4月以后的内容,移除了原本可追溯至2013年的历史资料,还彻底删除了原本详列市民投诉个案的《公开资料守则》个案栏目,这一举动对香港政府推动的资讯透明化进程是严重倒退。
公署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公署提出的官方解释是“为确保网站内容准确和有效管理”。这一理由在当今资讯时代显得站不住脚。现代数据储存及检索技术已相当成熟,保存十年资料对任何政府机构而言都不应构成技术障碍。大型企业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远超公署报告资料,政府机构更应有足够资源妥善管理这些公共资讯。
若确实关注“内容准确性”,合理做法应是加强审核机制,而非删除过往资料,这种做法明显是为了方便管理,却牺牲了公众获取资讯的权利。
这一做法与政府积极推动的“智慧政府”发展方向明显相悖。智慧政府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提升资讯开放度,让市民能更便捷获取公共资讯,增强政府施政的透明度与公信力。作为监察政府部门表现的独立机构竟率先削减资讯透明度,这一讯号值得关注。
背离国际开放资料标准
从国际视角来看,公署的做法与全球开放资料趋势明显偏离。欧盟在2019年通过的《开放资料暨公共部门资讯再利用指令》(EU 2019/1024) 要求成员国将公共部门资料“预设开放”,积极保留并开放历史资料,尤其是对公众利益具重要价值的资讯。
法国的《数位共和国法》(Loi pour une République numérique) 规定“线上公开优先”原则:凡依资讯自由申请提供的文件,若属可公开范畴,机关必须主动上网发布。美国《资讯自由法》(FOIA) 则确立“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的标准,并要求政府机构保留历史数据。相比之下,申诉专员公署主动删减已公开的历史资料,背离了国际普遍实践。
AI时代资料网上开放的重要意义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公共资料的网上开放与保存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网上公开的资料可供即时存取与分析,为AI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相较于书面申请后才能获取的资料,网上开放的资料可被即时获取、分析和利用,大幅提高研究与应用效率。
申诉专员公署的历史调查报告透过网上开放,能让研究人员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识别行政系统中的常见问题与盲点,为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这些在线资料也能成为监督政府、评估施政成效的客观依据。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削减网上历史数据无异于扼杀了透过新技术进行更深入公共治理研究的可能性。
删除资料造成的实质损害
公署此举造成的损害多层次且深远。首先,市民和学者失去了研究过往投诉个案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幅削弱了社会监察政府施政的能力。这些历史资料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是分析政府行政系统长期问题的珍贵素材。
其次,公署虽表示市民可透过书面形式索取未能从网站获取的资料,但这明显提高了获取公共资讯的门槛。在数位时代,将原本可即时在线查阅的资料转为需书面申请才能获取,无疑增加了资讯流通的障碍,不利于公众监督。
而且,这种做法与申诉专员公署的核心职责和一贯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公署本应以身作则,督促各政府部门增加透明度,如今却反其道而行,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可能严重损害公署长期建立的公信力。
解决方案
面对扩大的公众质疑,公署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回应方式,而非被动辩解。若公署确信做法正确,理应向公众充分解释决策过程和考量;若意识到问题,则应及时修正,恢复过往行之有效的做法。
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公署立即恢复被移除的历史调查报告及《公开资料守则》个案栏目,并召开记者会详细解释事件。同时,公署应检讨相关决策过程,确保未来工作符合高度透明的标准。
申诉专员公署作为监察政府部门透明度的重要机构,更应以身作则,展现比一般政府部门更高的透明标准。本人期望公署能正视这次事件引发的广泛关注,采取积极行动回应公众疑虑。唯有坚守高度透明的原则,公署才能真正履行其监察角色,确保政府对市民的服务达到应有水准。
作者狄志远是新思维主席、立法会议员。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