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珊|给生命一个机会!三招协助香港走出器官捐赠低迷
日前,电视新闻说香港器官捐赠登记人数突破40万人,创了新高!又一日,却在报纸上看到本港仍是全球器官捐赠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过去2年跌至每100万人不足4人的新低。这两组截然不同的数据当中,隐藏著香港这座国际都市在生命伦理方面的深层矛盾,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对于身体健康的大多数人来说,器官捐赠常常被忽视,但对于患者及家属来说,这是再造生命的曙光。每百万人仅有四人的超低数据是否可改变?根据西班牙卫生部的统计,该国每百万居民中有46.3名器官捐赠者,比例高于美国的44.5名,堪称世界典范。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可以给香港一个目标,在医疗改革的路上同时推动香港重新审视传统观念、改善制度设计与建立跨境大湾区医疗体系,用此三招突破当前困局。
香港是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国际大都会,但此处大多数居民对生命的价值观仍深受“死留全尸”这种传统民间迷思的影响,如同无形的枷锁将香港的器官捐赠率牢牢锁在全球排名末端。即使登记者已达40万人,实际捐赠仍屈指可数,家属拒捐率更是高达40%。
破除“死留全尸”的传统迷思,需结合文化、社会与心理引导多管齐下:文化方面强调器官移植后的生命延续,削弱玄学与迷信的联想。政策方面应该构建支援性的社会系统,譬如在登记器官捐赠卡时保障家属知情权,避免家属忽视死者遗愿造成伦理悲剧。而在心理上可考虑让宗教发挥作用,事实上传统中国道家强调“死而不亡者寿”的思想,认为精神传承超越肉身;而佛家也有“舍身救世”的精神,有关团体可善用宗教导正民间迷思。
更关键的是,要优化现有制度,提高捐赠者与家属的意愿。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地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法令》建立“默认捐赠”机制,21岁以上公民自动成为捐赠者,除非生前明确反对。这种制度设计既尊重个人选择,又通过法律引导社会共识。
香港可配合公民教育逐步推行软性默认机制,如将器官捐赠纳入电子健康档案,允许市民随时修改意愿,同时加强生命教育课程,让青少年理解捐赠的科学性与道德性。西班牙的器官移植协调员制度也值得香港参考,在公立医院设立由医生、社工组成的移植专组,负责潜在捐赠者的筛查、家属沟通与术后关怀,可有效降低家属的拒捐率。
善用大湾区背景来扩大现有器官捐赠者的网络也是解决本港器官捐赠低迷的另一个值得积极思考的方向。在国家卫生部门的协调下,香港已经成功实现了两宗女婴跨境器官移植,2022年底有4个月大的女婴芷希接受内地捐赠者的心脏,今年初又有8个月大的香港女婴祈祈,同样获得内地捐赠的心脏并成功完成了移植手术。由此可见,打通跨境器官捐赠的绿色通道,对内地30万器官衰竭患者与香港2600多名等待器官捐赠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生命之光。
2023年的香港曾遭受恶意谣言攻击,声称香港拟与内地共享器官移植,医生甚至有可能因为想要获得器官而在垂危时放弃救治,引发一波取消器官捐赠登记的小风波。但事实上,湾区庞大人口为香港患者提供了更高更快的准确配对率,而香港先进的医疗技术与配套,也可为内地患者提高生存机率。因此港府应牵头,邀约其他大湾区城市共同建立“大湾区器官捐赠绿色通道”,严格用香港标准实现资讯共用、跨境运输快速通关等措施,而在法律层面,可参照欧盟《跨境器官移植指令》,建立大湾区甚至内地与香港的供体分配伦理准则,避免产生“器官旅游”伦理争议。
香港既然标榜是中西文化思想交汇的国际大都会,器官捐赠趋向保守的现状确实需要改革。捐赠器官的本质是让大爱延续生命,既要尊重“身体发肤受诸父母”的传统,又应该构建“生命延续,大爱无疆”的新伦理,让更多人可以认同,在自己离开世界时可以遗爱人间,这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作者杨莉珊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