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从传统禁忌到现代希望:器官捐赠如何改变命运观?
来稿作者:梁乐燊、刘锐业
“如果你知道,自己失去的器官能拯救一条生命,甚至让五名病人重新拥有活下去的希望,你会选择捐赠吗?”
这个问题,对于许多香港人而言,恐怕并不容易回答。在香港,现时香港有超过2,600名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其中以肾脏移植的需求最为迫切。患者平均需要等待约五年才能接受遗体肾脏移植,而最长的轮候时间甚至达29年。此外,等待心脏、肺或肝脏移植的患者平均需排队两至三年。然而,许多患者未能等到器官,便在轮候期间不幸离世。
然而,器官捐赠却仍是一个充满禁忌的话题。许多市民因为对死亡的避忌,或者对“身体完整”的坚持,而拒绝考虑捐赠问题。但随著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一些人开始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并将捐赠视为一种生命的延续。
究竟,器官捐赠是否能改变我们对命运的看法?它又如何挑战香港的传统文化?
在香港,死亡话题本身已经是一个禁忌,器官捐赠更是“禁中之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古语深深影响了华人社会,特别是在香港,许多人认为死后应该保留身体的完整,这样才能“入土为安”,不会影响来世的轮回。
一位道教信徒李先生表示:“捐咗器官,好似破坏咗个人嘅完整,会唔会影响亡者嘅灵魂安息呢?”这种想法,反映了传统文化对死亡的精神寄托。
除了宗教和文化影响,香港人普遍对死亡话题避而不谈。“唔讲就冇事,讲咗就好似会带嚟厄运。”这样的迷信观念,进一步阻碍了器官捐赠的推广。一位年轻市民坦言:“我唔系反对捐赠,但一想到要面对呢啲问题,就觉得好唔舒服。”
尽管面对重重挑战,器官捐赠仍然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这些真实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捐赠的意义。
程太的故事便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例子。二十多年前,她14岁的幼女因意外脑死亡,一家人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起初,程太并没有捐赠器官的意愿,因为全家从未讨论过这类事情。然而,她的大儿子提醒她,细女一向孝顺又喜欢帮助人。如果能以捐赠器官帮助他人,细女也一定会感到高兴。
最终,程太签下了器官捐赠的同意书,女儿的器官拯救了五位病人,改变了五个家庭的命运。多年后,其中一位受捐者与程太分享,自己刚成为母亲,并感激程太女儿的捐赠不仅拯救了她,还让她能拥有下一代。程太虽然仍为女儿的离世感到伤痛,但她相信,女儿的选择延续了生命,也带来了希望。
默认捐赠政策:香港准备好了吗?
近年来,香港社会开始讨论是否应推行“默认捐赠”政策,即假设所有人都愿意捐赠器官,除非明确表示反对。
支持者认为,默认捐赠能显著提高器官供应,挽救更多生命。有医学专家指出“香港嘅捐赠率太低,默认捐赠系解决问题嘅一个有效方式。”其他地区如西班牙、新加坡在推行默认捐赠后,器官移植率大幅提升。
但反对者则认为,这样的政策可能会侵犯个人选择权,甚至引发对政府的不信任。一些市民表示:“默认捐赠会唔会变成一种强迫?如果我唔同意,但又唔知点表达反对,会唔会被误解咗?”
器官捐赠,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接力赛。它挑战了我们对死亡的禁忌,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死亡虽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它。如果你的离去,能换来另一个人的重生,你会选择捐赠吗?
作者梁乐燊、刘锐业分别是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学生、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学生事务总监及高级讲师。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