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动物为何被剪尾?手术不作麻醉 澳大利亚爱协:会非常痛
卡通片中的小猪,留着一条又短又幼,还打了一圈的小猪尾。殊不知原来猪原本有一条又长又有力的尾巴。为何猪、牛、羊、狗等种动物的尾巴都被剪掉?不说出来,大家应该难以猜中个中原因。
养猪业:剪尾以防猪仔太闷互咬
据国际动保组织PETA指出,由于工业畜牧场饲养的猪只数量众多,猪只被迫挤在一起生活,导至情绪紧张;而小猪出生后数星期即从母亲身边被带离,在欠缺适当的照顾下,又无法进行掘土等天性行为,小猪因压力和不安,不时互相攻击、咬噬尾巴,伤口有可能令猪只受感染。因此猪农会将小猪尾巴剪掉,而且还会用钳剪去小猪牙齿,以防止牠们互相噬咬;猪农又更会在小猪耳朵上剪去一角以兹适别,这些过程完全不会施予任何麻醉或止痛药。
外国养猪业新闻网站The Pig Site,专为业界猪农提供市场行情及教援最新养猪技巧,网站提同样提到“小猪因各种原因,会互相咬噬对方尾巴,若伤口受感染可能会影响其脊椎溃疡,严重疼痛、跛脚等问题”。网站建议剪尾作为其中的解决方法,并提醒猪农要按照兽医指引进行。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于2010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小猪互相咬噬的行为是由于压力大及生活沉闷,建议可在小猪生活的改善环境及设施,例如加设玩具。
无论剪尾时使用橡筋圈、利刀还是烫热的断尾铁,牛只在无麻醉下进行手术,也会感到非常痛楚。
奶农剪牛尾 称可防乳腺炎改善奶质
现时香港不少牛奶及奶制品都由外国入口,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地,牛奶广告中乳牛通常在青草地上快乐地吃草。但根据澳大利亚爱护动物协会指出,当地部份乳牛养殖场会在无麻醉的情况下,替12至18个月大牛只,剪去约2/3长度尾巴。
协会又指无论剪尾时使用橡筋圈、利刀还是烫热的断尾铁(docking iron),牛只在无麻醉下进行手术,也会感到非常痛楚。如牛只伤口处理不当,有可能发生炎症,如神经肿瘤,形成慢性疼痛。当地奶农指剪牛尾有助防止牛只患上乳腺炎、保持乳房清洁、改善牛奶品质及减少乌绳数量。但澳大利亚爱协指上述功能毫无科学根据,认为此举只为方便奶农榨取牛奶;而牛尾有驱赶乌蝇作用,牛只失去尾巴后,反而令更多乌绳飞来。澳大利亚爱协反对为牛只或其他物种无故剪尾。
澳大利亚乳业局组织(Dairy Australia)于2014年发表报告,指国内(主要于维多利亚和塔斯曼尼亚地区)仍有13%奶农为牛只剪尾,其余奶农只修剪牛尾长有毛发的一段。现时澳大利亚南部、昆士兰和美国加洲,均已将为牛只断尾列为不合法。
重点不在于牠们(动物)能否说话,而是在于牠们会否感到痛楚。
声称防乌蝇 羊屁股连皮肉被剪
英国皇家爱护动物协会指,年幼小羊常被剪去尾巴及附近的皮肉,以防乌绳虫;而公羊还会进行结扎阉割,方便日后饲养。但剪尾或闀割均在无麻醉下进行,同样为羊只带来痛楚。
另外,据PETA指,澳大利亚羊毛工厂的工人会对羊只施行剪皮防蝇法(mulesing),因羊只的阴部潮湿容易感染细菌,为提高羊毛数量及预防传染病,农民会直接以剪刀在羊的臀部或阴部直接剪出洞,伤口愈合后该处便不会长出羊毛。这些过程均在无麻醉及止痛状况下进行,羊只不时因失血过多而死,活下来的羊也承受极大痛楚,伤口愈合前只能站着。澳大利亚是全球唯一仍施行剪皮防蝇法地方,而新西兰多年前已淘汰此做法。
有人认为为刚出生不久即剪掉羊尾,羊只未必有痛的感觉,但英国爱丁堡大学皇家(迪克)兽医研究学院指出,无论任何年龄,剪尾都有机会令羊只造成痛楚。学校又曾发表研究报告,指羊只进行剪尾后往往有站立、躺卧异常的行为,如张开腿站立及侧卧不动等,这都是痛楚的特征。
无论任何年纪,剪尾都有机会令羊只感到痛楚。
为美观可爱 宠物狗被截尾
为狗只截尾的做法源于欧美地区,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狩猎犬或工作犬被其他动物或敌人抓住尾巴;英国政府曾有一段时期向狗主征收养狗税,工作犬则可豁免税项,因此当时不少人都为狗只截去尾巴,假装成工作犬。直至近代,纯种狗只、参展狗只等相继兴起,饲主或繁殖者则以“美观”或甚至认为剪尾会令狗只更听话服从为由,而截去狗只尾巴。
常见被剪尾的狗只品种包括史纳莎、洛威拿、哥基、贵妇犬、都柏文和法国斗牛犬等。不少有关犬只繁殖的书籍都有教授如何为不同品种的狗剪尾,如贵妇犬2周龄左右施截尾手术,只留3个尾骨关节的长度;方法在狗只感受痛楚神经未发展完成时,以橡筋圈绑紧刚出生小狗的尾根位置,待数天后尾巴肌肉坏死后,尾巴自然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