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肉朋友】反思放生决定茹素 港女生告别金融世界写食谱推素食

撰文: 吴韵菁
出版:更新:

You are what you eat(人吃什么,就是什么),是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经典名句。他相信知识来自知觉,知觉基于感官,感官与物质相接触。“金融工作好忙,睡了四小时又爬起身上班。有天黄昏时我从office望出窗外,才发现我已许久没有看过日落了。”大学曾修读哲学,李美怡(Cathy)问自己:“生活唔系咁,可以点?”Cathy毅然辞职,阔别纸醉金迷的金融世界和丰厚收入,从新出发找寻自己。茹素十年,近年她开画廊、撰写专栏,还编写食谱《走肉朋友I》。在“鸡蛋六只,糖呢两茶匙”的食谱内,还掺杂她感受生命流动的短文。

“茹素不是有钱人才做到。”Cathy在食谱中特地编写“活用街市常见素材”章节,证明素食也能平易近人。
Cathy茹素原因是为了挑战社会的主流思想,但渐渐地她亦开始了解畜牧业的种种问题,以及反思宠物和家禽家畜的界线。图为Cathy的爱猫小黑。

读哲学的港猪

Cathy重提当时修读哲学后来从商,自嘲自己是读哲学的港猪。“选修哲学,是因为中学时没有接触过这类课程,读哲学觉得自己好型。但其实我只是知道有柏拉图、孔子、庄子,但却没有将学到的理论,套用于生活上。”

从看日落引伸到反思,却又可见Cathy确是喜欢思考的人。她十年前茹素,也是反省日常行为后的决定。“朋友带我去看放生仪式,那些信众将鱼、螺等倒落海。我大惊,他们在做什么呀?螺不是生活在海中的,倒落海牠们会死。”放生背后的理念是众生平等,现在却令动物受伤害,Cathy感到这行为荒诞讽刺,大众没有察觉自己的行为为世界带来什么结果。

“要不伤害动物,那么吃素就已是very good choice了!很多进行放生的人,都不是素食者,为什么不将爱动物的行为,转变为日常也能做到的事呢?我就试一试,向大家证明茹素并非难以实行。”立下决心的翌日,Cathy便马上转吃蛋奶素,现在更逐步尝试全素。

Cathy感激出版社编辑让她在写谱中撰写生活小品,文字更能令读者感受食物中的爱。

食谱中的诗意

要一下子走出为生计奔波的漩涡,各人的条件和顾虑也不同,但为自己踏出小步,Cathy相信每个人都做到。“吃素也一样,这不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我在食谱中特别编写‘活用街市常见素材’章节,按五色、七色定律,吃素能营养均衡又不一定贵。”Cathy所写的食谱全不用素肉,但却又会教人煮“肉饼”。“我会教大家用不同的蔬菜来煮肉饼,不是因为我有‘肉望’,而是推广素食时,食物的色香味非常重要。要是大家吃过这些素肉饼觉得不错,能改变对素食的偏见和固执,又有何不好?”

第一次编撰食谱,却又不甘于只是一本“鸡蛋六只,糖呢两茶匙”的工具书,Cathy向编辑提议于食谱中搀杂有关各道𩠌的故事。平日在报纸专栏写食谱,Cathy也同样附上一篇小品。Cathy在facebook开设专页“你的走肉朋友”,分享日常生活点滴。近日她的猫咪年老过世,她在专栏中教煮“素猫饭”,文章写到她为猫咪备饭的日常,还有对母亲从前煮鲜鱼猫饭照顾街猫的回憾,字里行间满是思念。

我会教大家用不同的蔬菜来煮肉饼,不是因为我有“肉望”,而是推广素食时,食物的色香味非常重要,能改变大家对素食的偏见和固执,有何不好?
《走肉朋友》作者Cathy
荪熟茄子和年糕,淋上韩式味噌和炒香的蔬菜粒,便成了一道易煮的七色素食。“菜式简简单单,就是为了打动非茹素的人。”

凝视食材 了解自己

创作食谱,需要了解食材的特性,访问当天Cathy煮了一道韩国味噌蒸茄子配韩国年糕。“韩式味噌比起日式的味道更浓,与茄子更夹。茄子腍身,于是我将口感烟韧的年糕铺上面,又有点似芝士。”Cathy娓娓而谈每种食物的特点,记者由她声音导航下,重新审视平日放进嘴里的食物,不只是产地,还有口感和味道。

“平日吃饭,将饭𩠌倒进肚子填饱就算了。”事实确是如此,即使我们在吃日本巨峰提子,都只能说句正呀好食呀,但好吃在哪里,为什么会好吃?我们一概没有理解。“或许我们都太匆忙,忽略了生命的流动。”从凝视食材,到了解自己在吃什么,正好就是演活了“人吃什么,就是什么”这句话。

Cathy娓娓而谈每种食物的特点,记者由她声音导航下,重新审视平日放进嘴里的食物,不只是产地,还有口感和味道。

“为何香港仍没有厨余分类回收?邻近国家如台湾、韩国,其政府都带头开始执行了?”Cathy问到。

厨余回收 由政府做起

开始和食物打交道,便会思考接下来的一连串问题:黄了的菜仍可煮来吃?为了拍摄食谱,𩠌菜剩了怎么办?为何香港仍没有仔细的圾垃分类制度?Cathy面对这些问题也显得惆怅。

“我到日本、台湾、韩国旅游,见到当地人认认真真地将垃圾分类,连家居厨余也设有回收桶。但香港推动环保这么多年,我们连回收的胶樽最后去向都不知道。近来有民间团体如Food Angel善用厨余帮助弱势,但这些事应要由政府带头做起,才能形成主流,令人反思现况带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