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风波纪要.第一回】修逃例林郑终轻敌 民主派挟怒潮总反攻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2020年,港区国安法降临,香港政局进入新阶段,风云色变。追源溯始,这场变局源于2019年6月爆发的反《逃犯条例》修订风波,以及震荡全城的连串大型激烈示威冲突。历史是由无数个意外结集而成,过去一年或许有很多人都慨叹过,这场变局原本可以避免。《香港01》从社会不同层面人士搜集大量未曝光资讯,尝试找出修例争议至今这一年半间,各路关键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博弈过程,串贯成一连六集的章节,部分内容属公开,也有部分细节至今不为公众所知。这一切一切,由2017年说起……修例风波纪要六之一

一条高铁、两次补选 炼就林郑的“自信”

2018年9月22日早上,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西九龙站。站内政商名人云集,等待铁路开通仪式。这日特首林郑月娥踌躇满志,一副无人能阻的样子。

林郑走到台上,向在场嘉宾、记者说:“大家早晨!我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各位出席今日的‘广州─深圳─香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开通仪式,一同见证这个历史时刻。”在6分37秒的演讲中,林郑数次忍耐不住笑容,提到高铁兴建过程、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地两检高效快捷,又感谢立法会适时通过一地两检法律安排。

当时仍是林郑月娥的“强势”时期,据港大民研数字,她的最新民望为50.8分,比上任初期的高峰有所下跌,但仍处于合格水平。

这是有原因的。林郑2017年上任后政治对立气氛缓和,由立法会议事规则修改,到一地两检,民主派都无力招架,所谓包围立法会行动,最终几百人了事,完全不成气候。沙中线丑闻,林郑手起刀落,港铁高层齐齐问责,政府不用上身,更成功立威。除台风山竹、明日大屿闹过一些小风波,没有其他重要负面新闻,没有任何人能动摇她的管治。

多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建制派和官场中人向《香港01》表示:“一地两检成功过关,对林郑有很大指标作用。争议涉及中港问题、法律争议、被泛民妖魔化,这样也过得了关,社会又平静。林郑以至整个政府,对反对声音的戒心都下降了。”

两个月后,立法会九龙西补选结果出炉:建制派陈凯欣106,457票、工党李卓人93,047票、冯检基12,509票。两名民主派加起来,票数都不及建制派。这是一年内的第二次了,建制派在单议席单票制补选中胜,打破回归以来民主派在地区直选单对单长胜纪录。胜选的陈凯欣一脸雀跃向传媒说:“我相信选民和我一样,社会不要吵吵闹闹,不要只有矛盾和对立。”她又指,胜选显示香港人重视民生多于政治争拗。

补选连胜两仗,对建制派而言,士气正盛;对政府而言,更加相信民意转向的时间到了。实政圆桌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说:“(林郑)见到以前泛民建制的六四黄金比打破,气势如日方中,那当然心红,当然有自信。”

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份“自信”,完全改写香港往后的命运。

拖箧弃尸案疑犯陈同佳(中),一个潜逃返港的决定,引起全球“蝴蝶效应”。(资料图片)

林郑决硬闯 公务员心态:你自己要撞墙,随你

2018年2月,台湾发生骇人听闻的拖箧弃尸案,基于港台两地没有引渡安排,潜逃返港的疑犯陈同佳不能被引渡到台湾受审。2月12日,受害人潘晓颖的母亲在民建联主席李慧琼和议员周浩鼎陪同下现身记者会,哭诉女儿曝尸荒野,但法律无法制裁疑凶,声泪俱下;同日,保安局向立法会提交文件,建议将《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协助条例》和《逃犯条例》订明不适用于“香港与中国其他部份”之间的条文删除,成为往来一年持续激烈街头示威冲突的起点。

社会许多人对修例强烈反弹,忧虑这等同打破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法制防火墙,政治异见者有机会被罗织其他罪名,送至中国内地受审。但对于政府来说,煽情元素、法律理据都齐备,可以借力打力,加上民主派过去一年半反扑无力,在林郑眼中,这似乎是一场“冇得输”的仗。

一名建制派立法会议员分析:“林郑一直保留著港英殖民地官僚系统出身的个性,很懂得把握机会在上司面前取分,她经常有这个意识,陈同佳案就给予她一个机会,接通中港两地的法制,在中央面前加分。”

该名议员引述一名资深政府官员指:“由董建华时代开始,历届特首都想过修订《逃犯条例》,打通和内地之间的连接,只是每一次研究到中途,都打退堂鼓。因为底下的技术官员都力劝千万不要做,否则后果严重。”该官员透露,林郑推动《逃犯条例》修订期间,同样有官员劝过她不要再推,但林郑坚持去马,官员无法阻挠她,但心底里都有种等睇戏的心情:“你那么坚决,自己一头撞在墙上,那随你喜欢吧。”

台湾杀人案受害人母亲与民建联立法会议员一同见记者,煽情元素成为林郑的“政治契机”。(杨婉婷摄)

“送中”──夸张但高效的口号

话分两头,民主派自2016年DQ浪潮后,经历近三年低潮。不过修订《逃犯条例》的影响实在太广,不仅政治异见者或潜逃来港避风头的内地大款,连一些奔走中国营商的香港生意人,都担心早年在内地“送礼”、“疏通”的发迹往事会被意外翻出来,甚或因生意纠纷被安插罪名,一时间全城像烧红了的锅,民情不经不觉地沸腾起来。不过,此时的林郑仍未感受到一场风暴快将刮到。

3月4日,台湾有人权团体发起集会,称反对“送中”条例。“送中”这用词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无可否认,这一方面抓紧许多港人担心被“送中”审问的忧惧,另一方面取“送终”(办理丧事)的谐音和负面意思,勾起港人对内地法制的恐惧和不信任。自此,整个民主派阵营都刻意扩大“送中”二字,成为往后的示威口号。

有民主派中人表示:“‘送中’这个用词不是香港政界人士想出来,但简而清,讯息明确,所以大家(非建制阵营)都觉得好,都愿意使用,叫到‘入屋’。”

2019年4月,占中九子案裁决及判刑。陈皓桓表示,此事进一步点燃民主派支持者的怒火。(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民主派重夺话语权 林郑仍未察大危机?

民主派在《逃犯条例》一役重新凝聚民气,于舆论场上大举反攻,到底是什么驱使这种转变?

民阵副召集人陈皓桓这样解释:“去年3月31日,我们举办首次反修例游行,有1.2万人参与(警称高峰期5,200人)。当时大家都觉得人数不算多,议题可能炒不热,犹豫过是否继续举办。但到4月28日第二次大游行,我们见到13万人参与(警称高峰期2.28万),很多专业界别人士都走出来反对修例。那时开始,我们知道民气回来了!”

他忆述,4月占中九子案裁决,发起人戴耀廷、陈健民被判入狱,带动整个民主阵营的情绪。“有人跟我说,连主张和平示威的人,都受到这样的打压,感到很愤怒,要走上街头。”再加上,林郑月娥推销修例时被指态度恶劣,无视反对声音,不满愈积愈多,种种因素相加终于酿出一颗威力前所未见的政治核弹。

主持启德体育园动土 轻轻松松“铲泥”去

可惜,或许因为过于自信,或许因为身边提醒的声音太小,林郑几乎对危机浑然不觉。4月23日,她出席启德体育园动土典礼时,戴上头盔、眉飞色舞地致辞:“相信大家和我一样,热切期待体育园的落成,将香港的体育发展推上新台阶!”表现得轻轻松松,拿起铲子。未知当刻的她,是否心想“有大工程动工,又多一项政绩了”?

5月9日,她出席立法会答问会期间,神态自若回应地回应民主派种种质疑道:“全部都是废话。”民主党主席胡志伟其后不满林郑月娥的答案,破口大骂:“你唔死都冇用呀,八婆。”林郑听后,第一个反应是摇头一笑,面露不屑之情。

街头和议会的“reconnect”

“见到街外的示威那么多人,林郑的态度又那么差,我们知道在议会内,可以做多一点。”有民主派立法会议员如是说。5月立法会《逃犯条例》法案委员会事件中,民主派坚持由最资深议员涂谨申主持会议,刻意与建制派“闹双胞”。5月11日,两派争夺会议控制权,爆发肢体冲突,就连过往被批评太“锡身”的民主、公民两大党,都“勇武”起来。

该名民主派议员续说:“其实我们5月11日前,都没有很明确的协调分工,靠大家打‘天才波’。但最终出来的效果颇好,引发议会外的人更加关注修例。很久没有见过,街头和议会战线可以这样融合起来,相辅相承。”

2019年5月11日,立法会法案委员会“闹双胞”事件。(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修例不断“剥牙” 剥出逻辑漏洞

事情发展到5月,其实港府已骑虎难下。一方面林郑已向时任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时任港澳办主任张晓明表达修例的想法,寻求中央“加持”,最终获得主管港澳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公开支持;另一边厢,政府没有任何下台阶,只能加速推动,手法亦愈见急进,包括跳过法案委员会,直接交上大会恢复二读。

然而到了这地步,修例的关注度已上升至商界、海外商会和外国政府层面,甚至部分本地建制派都开始动摇。一名资深建制派人士说:“商界有劝过她(林郑)、经民联都有人劝过,她坚持要做,但条例就不断‘剥牙’。”政府两度改动修例内容,其中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于5月30日宣布,将移交门槛由最高囚3年或以上的罪行,提高至7年,另规定移交要求只能由该司法管辖区中央政府提出。

其一,条例经过不断“剥牙”后,效用已大幅减少,部分建制派如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明确表达不满;更严重的逻辑问题是,政府声称修例“初心”之一是处理台湾杀人案,但国际政治上台湾身份特殊,如果只能由司法管辖区的“中央政府”提出移交要求,那应该由什么机构要求移交陈同佳?没有一位官员能够回答。

有民主派立法会议员指:“之前我们提议不修例,和台湾谈单次移交(陈同佳),她(林郑)说不行;到这一次,连台湾的状况都搞不清楚。政府给出的观感是:他们由始至终都不是要处理什么法律漏洞,而是另有目的。”

6月4日,林郑出席行政会议前,有记者问到六四三十周年,特首会否支持平反六四,她指:“今天的日子,很多人都有一个回忆。”不知她又有没有想到,因为她的关系,6月有许多日子,都成为港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逃犯条例争议过程▼

+35

改写香港历史的一句话

民阵举行的6.9大游行,主办方表示有103万人参与(警称高峰期24万),是香港回归以来最大型游行。全日多区出现人潮,迫满多个港铁站,原先的起点维园已不足以容纳游行人士,部分人须由北角加入,但全日过程大致和平,仅有零星推撞。

政府当晚11时07分发出新闻稿回应游行。内容基本上重复过去几个星期的论调,亦即为修例辩护。全文唯一重点在最后一句,但亦是这一句,改写香港的历史:

“《条例草案》将于六月十二日在立法会恢复二读辩论。”612,为整场修例风波揭开序幕。

(第一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