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接龙27】雪山跑手.对于高山 应心存敬畏
跑步是运动,也是连结。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于是,《香港01》忽发奇想,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逢星期日出现在“跑手接龙”的受访者,都要推介一名跑友作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每个故事,记者整理访问资料后,会以受访者第一身的角度撰文。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连结里,你会成为下一篇文章的主角吗?今天第27期,承接护士跑手Tommy,今次是他的毅行者队友Elton。Elton是个山界强人,对于山,他说的不是征服,却是敬畏与欣赏。
与山结缘二十载,最初行山只为拍下良辰美景,继而参加无数比赛,直至爱上攀雪山。愈了解,愈欣赏和敬畏它。
100公里有多远?当年未满18岁的我,其实不清楚,纯粹是好奇心驱使我参加第一个山赛“毅行者”,没想到从中发现自己的潜质。我没有运动员的骨骼,但跑山不像跑路,可用技术弥补体能不足,例如上斜时重心前倾、只用脚尖着地和步频要高,落斜时讲求身体协调、眼到脚到、双脚要向横张开、脚尖一碰地面便抽起换上另一条腿。反复磨练技巧配合良好装备,我在这20年间参加了400多场比赛,夺得200多个奖项。
人贵自知,跑短途赛,我的体能不及年轻人,因此我多参加重视技巧、补给和部署的长距离比赛。在10届“国际雷利山头霸王”,我摘下9次冠军;也因为爱上跑山,当上物理治疗师。这份工作和运动相辅相成,物理治疗知识让我减少受伤机会,增强体能。例如一个跳水运动员的前十字韧带断裂,要施手术,但她希望比赛不欲入院,我便思考各种可行方法治疗她,例如不打石膏也要达到同样效果。最终,她在跳水比赛夺得金牌,同样是运动员的我加倍高兴。
经过多年奋斗,人生处于收成期,比赛不再追求胜负,反而渴望平静,希望回归大自然,珍惜与老友相聚的时光。攀雪山则让我进入另一个领域,雪山的高度达海拔8000米,事前准备很重要。出发前,我在网络已经预先下载目的地的地图及详尽资料,并严选装备;一入雪山便与外界隔绝,装备与审慎计算环境状况缺一不可,否则随时赔上性命。就像年中攀过澳大利亚最高峰,当时风速达70公里,就像8号风球。而且能见度极低,开眼闭眼也是白色,只好间中打开手机预先下载的Google map及卫星定位,在白蒙蒙一片之下寻找山路,幸好安全登顶后回来。所以我说山是教人欣赏和敬畏的。没有它打开回程的窗,我已消失在白雪中。
近年很多跑者参加越野赛,Elton尝试用竞赛角度把他们分成3组,并给予意见。每公里用6至7分钟:跑山容易得到满足感。因为落斜时放胆冲,半跑半行的完赛时间已能显著缩短,这在路跑是难以达成的。每公里用5分钟:跑步技术和心肺耐力已有根基。越野赛的参加人数远比道路赛少,而且有多个组别,跑者只需改善上落斜技术丶锻炼臀部和大腿肌肉,便有机会夺奖。每公里用3至4分钟:当有丰富经验,上落斜的速度分别不大。 胜负又回归平路,就像另一高手鹰鹰和我同场作赛,已能预料每1公里平路慢他1分钟,有10公里便迟他10分钟完成。
透过跑步,我们认识到五湖四海的朋友,每人都是一个故事,既然如此,何不把访问用接龙的方式,将大家连结起来?游戏就从《香港01》开始……(按此观看所有“跑手接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