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陷困局 港区人大去了哪?
港区人大代表张俊勇接受《香港01》访问,指政府可应社会诉求,在事件平息后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并建议特首大刀阔斧作政治改革,方能彻底解决社会矛盾。张俊勇的建议固然值得林郑月娥三思,惟港区人大代表除了充当“塘边鹤”外,又有否尽其责任,利用一己影响力,助香港找出理性可行的解决方案?
城大校董兼港区人大张俊勇在访问中,批评示威者的行为过火,并支持警队严正执法,以尽快止暴制乱。对于社会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强烈诉求,他认为林郑月娥可更积极回应,如承诺在止暴制乱、且不影响司法程序的条件下,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整场风波,当中包括政府管治、示威背后资金或组织,以至警方执法等问题,认为此举有助缓和社会情绪。他更质疑“为何这么简单(政府)也不肯承担?”另外,他还认为修例风波并非单由房屋、青年问题等引起,指出政改亦是社会深层次矛盾所在,倡议林郑应勇于向中央表示改革政治制度,予青年人希望。
化解困局须多管齐下
毋庸置疑,社会各界已清晰表明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诉求,政府若要取得社会主流之认同,根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林郑以监警会完成调查后再作打算,也会令人觉得只是“拖字诀”。张俊勇跳出政府的主旋律,对独立调查委员会甚至重启政改持开放态度,值得肯定。
然而,在政府民望破产、社会秩序彻底崩溃之时,政治人物出来指指点点是何等容易之事。正如立法会议员石礼谦近日为地产商护航,将矛盾直指特首林郑月娥,有如落井下石,身为港区人大代表的张俊勇其实也相类似。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作为广泛建制阵营之一员,而且承担公职,对香港如今之困局不可能完全推卸责任。
以港区人大为例,他们一方面是特首选委,有票选出行政长官,另一方面可参与全国人大会议,制度上挤身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八月初社会出现“三罢”后,中联办就急召港区人大代表及政协常委到深圳参加香港局势座谈会,可见港区人大代表具与中央直接沟通的渠道,甚至有一定影响力。若然他们果真明白社会民情,对解决困局有真知灼见,其实早应向特首甚至中央政府反映意见,为香港谋求出路。
港区人大未能掌握民情
一直以来,不少港区人大均以传递北京讯息为己任,例如人大常委谭耀宗便被视为能反映北京取态的其中一人。然而,人大代表在中央与特区之间的工作不应为单向,而是双向。他们同时要掌握社会民情,向中央准确地反映和传递香港问题。如今香港陷入这风雨飘摇、剑弩拔张的局势下,难道诸位港区人大又真的克尽己任、问心无愧?
诚然,港区人大代表中也有较务实的如立法会议员田北辰,早已提醒政府在修例时应从长计议,及至示威全面爆发后,他亦建议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及重启政改。惟其余大部分的港区人大代表,似乎仍未掌握社会民怨所在,以至建言有限。港区人大代表吴亮星在反修例之时,便以为只要增设记者会时段,便能将原方案硬闯;吴秋北、陈智思及叶国谦等人,至今仍否定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重要性,忽视目前制度的缺失与回应社会诉求的压切性。叶国谦甚至扬言普选为“百分之一百零一” 不可能,显然连为此棘手问题争取协妥空间之心也没有。
社会目前已陷入一片暴力,特首林郑月娥无疑须拿出魄力,尽快令香港重返正轨,但要真正做到这点,她须消弭社会怨气,并展开深度改革。至于其他社会贤达和政治领袖,与其徒高呼“止暴制乱”,或将责任全盘推向林郑政府,倒不如反思在其位置发挥影响力,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