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专访】疯经典?卖文化? 内地国学“热”潮下的“冷”思考

撰文: 蔡苡柔 李虎门
出版:更新:

2017年,江西省南昌市打著国学名号的豫章书院,被踢爆将小孩关进小黑屋,以铁尺钢筋体罚学生,以助戒除网瘾,该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不仅如此,内地国学机构的女德班,也传出教授如“被丈夫打骂不应该还手还口”等传统观念,一度被人质疑过于“封建”,使得内地国学风潮数度遇冷。直到今(2019)年年初,内地歌手孙楠送女儿上国学班事件,在内地成为热门搜寻的关键字,“国学”再次被推到舆论的浪尖。平心而论,现阶段“国学”的兴起,无论对于中国社会的知识建构、民族、文化的传承等皆有正面意涵。不过与此同时,亦面临“国学”本质的诠释、办学机构品质良莠不齐、师资争议,及文凭认可等诸多问题,使国学遭受质疑,甚至被排斥。那么,我们进一步想追逐的是,国学该如何被认识?国学应如何被延续,并在这混乱中梳理出一条道路?

从1990年代起,内地掀起国学热,让小孩自小接受传统文化薰陶成为一大趋势。(视觉中国)
邓立光认为,国学的推动应该回归经典,并在体制内推行。(高仲明摄)

背诵经典或流于形式

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表示,国学热的“热”字代表它一定有一些过当。“推广国学本身没有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全民都这样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水平。”

邓立光表示,国学热现在受到许多批评,就是因为有许多水平不够的人也去推,“有些人用来做生意更麻烦,变成一种商业行为。”他举例,有些国学班除了要求孩子读经,还会要求学员用高昂的价格购买经典光碟。

这类以“国学”为卖点的商业行为,使得国学热揹负“敛财热”的骂名。归根结柢,这与1994年王财贵推动读经运动有关,许多人就此将国学与读经画上等号。

“经典背诵”,成为许多人对国学培训机构的第一印象
以国学为招牌的夏令营、研习旅行、旅游基地近年来在内地掀起热潮。(李虎门摄)

邓立光也提到,“背诵经典”初期很成功,也有很多追随者,但后来发展成过分强调背诵,“变成你只要能背诵就好,出现这样的反效果”,尤其当背诵没有成效,就造成这一套方法破产,令经典背诵的形象变得负面。

“其实背诵经典,是从古以来一直有效的方法。古人二十多岁已是大学问家,这与他们两三岁开始背诵经典有关。”但邓立光指出,全盘接收古代的东西不就是好,就像许多人批评,一味仿古害人害己。

此外,经典背诵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古籍如《礼记》、《尚书》使用的语言、语法逻辑距离现代太远,背诵的意义和付出的时间不合比例。这些艰涩的古籍反而有可能愈推愈远,令国学揹负污名。但内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国学热后,二十年过去,对于这些乱象可有反思?

国学“热”现象,我认为是个“恢复”过程
陈万雄
陈万雄认为,国学热是一个恢复的过程,还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民族对文化需求的正常的状态。(高仲明摄)

尽管摸索过程困难重重,但学者对内地的国学热大都抱持肯定的态度。

饶宗颐文化馆馆长、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前总裁陈万雄认为,所谓的国学热甚至还不能称之为热潮,只是一个恢复的过程。“还远远未达到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对文化需求的正常状态。”

陈万雄以“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形容这股国学现象,“1949年解放之后,推行的是所谓社会主义的教育。开放之后,不但结束文革那种摧残文化,更最重要是以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为主。等到经济发展到某个地步后,就开始追求失去的文化,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陈万雄指出,自文革以来,社会大众对中国文化,由摧残、淡泊、无知到逐步恢复,他将其视为一个时世的恢复过程。

对于国学热究竟是自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开始复苏,学者观点都不尽相同。但无异议的是,习近平上台后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加大传统文化复兴的力度,而对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亦是国学热久未退烧的一大关键。

回归经典再走入体制
邓立光
武术也是国学的一种。(李虎门摄)

对于国学热未来发展,目前学者多赞同“回归经典”这条道路,从儒释道经典中学习,透过理解及阅读经典汲取精华,并与背诵相辅相成,才是根本之学。

邓立光指出,“不从经典里面学习,知识根本就是零零碎碎。”此外,他认为国学教育要走入正规教育体制,才能一并解决师资与管理问题。

邓立光被内地推广国学的热度震慑,但他认为许多学校仍停留在推广传统文化、民俗技艺的阶段,例如将剪纸、灯笼、皮影戏等变成校本课程。他指出,这些东西当然是广义的国学,然而与真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价值观仍有差距,两者是不同层次。

但这些不得其门而入的校长及老师愿意积极寻找方法,“他们也想知道有什么不足,我往往鼓励他们开设经典班。”邓立光表示,读经典跟剪纸不一样,无法立即看到成效,也没有那么容易推动,却是一大重点,而体制内的推动与民间不同之处在于,专业的老师更有能力讲解经典。

邓立光强调,推广国学不能只背诵经典,“我在内地提倡五学并举,五学分指经典、历史、礼仪、书写、武艺,五个内容互相配合,变成在整个学校里面推动一个传统文化的结构,更能提供完整的价值观,而不是沦为纯知识、抽象零碎的学习。”体制内外共同搭配,官民学一起推动,或许在下个二十至四十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能在内地长出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