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片】港票房比内地“九牛一毛” 本土片难有大作为?
至于本港另一重要影坛颁奖礼,即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本土片更是大获青睐。最佳电影的得主为《三夫》,最佳导演亦然,最佳编剧则由《沦落人》夺得。学会的五出“推荐电影”中,除《无双》外,另四出皆属于本土片,包括《沦落人》、《G杀》、《水底行走的人》和《自由行》。撰文:林庄
《自由行》是中国独立导演应亮的自比之作,故事讲述创作人被政治打压不能回国。毫无疑问,这跟近年政治氛围一脉相承,配合有人疑因支持占中或港独而被封杀的处境。《水底行走的人》则是两位香港人——导演陈安琪与画家黄仁逵的对话,片里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当中固然亦有政治成分,譬如香港人怎看六四、亲建制与亲民主两派的分别等,都是香港观众才有体会的内容。
其实,将时间线拉长一点,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侧重本土片的偏好则更明显。2017年度的最佳电影乃文艺片《明月几时有》,但在推荐电影里头,也包括了以本土派梁天琦为主角的纪录片《地厚天高》,以及既是武术片又是励志片的《空手道》等。
再往前看,2016年的最佳电影颁予以贼王为包装、实质是谈中港关系的《树大招风》,而推荐电影尚有揭示精神病患及㓥房等社会议题的《一念无明》、以伞运来切入本地棒球历史的《点五步》等。至于2015年,推荐电影更包含话题十足的政治片《十年》、触及港英时期追梦的《哪一天我们会飞》等。
《十年》绝对是本土片的经典代表,以五出短片带出对香港未来的想像,触碰国安法、保育、港独、粤语被边缘化,以及本土产品及思潮等议题,因而获得不少政界人士追捧。在小规模放映下,仍取得约600万港元票房的成绩。
《十年》获得金像奖颁发最佳电影殊荣,当时引来广泛讨论;理由是该片仅获该届一项提名,远逊于同年大赢家《踏血寻梅》,因为后者横扫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以至最佳编剧等七个奖项。该片获金像奖共13个奖项提名,最后居然失落于含金量最高的最佳电影。相关赛果难免引起不少电影人非议,如林建岳直言“不认同结果”,觉得“政治绑架了专业”;黄百鸣更指这是“笑话”,令香港电影没有准则,质疑是否只要拍“尖锐题材”就能获奖。《十年》后来虽输出海外,拍下《十年日本》、《十年泰国》、《十年台湾》,可惜反应都恍如石沉大海。
与本土片称霸颁奖礼不同,合拍片主要称霸票房榜。合拍片在资源方面远为充裕,回本能力亦同样高,容易拍出粒粒皆星、特技炫目的大片,十分“叫座”。相对而言,合拍片尚且在颁奖礼上有所斩获,惟本土片却几乎在票房榜榜上无名。《红海行动》内地票房达36.5亿元人民币,不单是去年的内地票房冠军,更打入内地电影史上最高票房电影的第三位。《捉妖记2》的22.4亿元人民币票房,亦位居去年内地票房榜的第六位。至于港味较浓的《无双》,虽然票房仅近13亿元人民币,十大不入,但比较香港票房的3,400万港元,后者贡献堪称九牛一毛,只相当于前者的不足3%。
【电影场景.上】骨灰级影迷旧区朝圣 发掘香港另一面【电影场景.下】土瓜湾曾是电影之城 90年前港产片遭政治打压?
事实上,香港票房之于内地,同样是蚊比牛比。2018年全年全港总票房只有不足20亿港元,亦即单单一出《红海行动》的内地票房,已较全港全年所有电影票房加起来还要多出一倍。其中,作为去年港产片本地票房第一的《栋笃特工》,票房亦仅约4,500万港元;除了排名第二位的《无双》,其余等而下之的第三位至第十位港产片,票房皆徘徊在千余万左右,跟内地动辄“亿亿声”无疑差天共地。至于上文提到的一众本土片,除了《逆流大叔》有1,500多万港元,以及正在上映的《沦落人》之外,其余均料难突破千万大关。
投资电影金额庞大,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市场商品,多多少少总要“向钱看”,难以完完全全“嫌钱腥”。查香港历史上票房最高电影,即使撇除荷里活片这个强大对手,排行最高的竟然也非港产片,而是收近6,600万港元的韩片《尸杀列车》,虽谓中港合拍片《寒战2》仅是输个马鼻,情况却令人惋惜;至于第三位,同样遗憾不是港产片,而是票房近6,200万港元的台湾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来到第四、五名才是周星驰的《功夫》和《少林足球》。
本土片和合拍片堪称是两个极端:一个几乎只顾本土讯息,不照顾境外市场;一个则几乎只看内地市场,放弃香港观众。问题是,难道香港电影发展只能有两条路吗?难道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又或两条腿靠拢一起并排地走?
昔日港片VS今日韩片
想当年,港产片风行世界,正在于同时兼顾本地和海外口味。李小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功夫片震撼世界,《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掀起“中国功夫”热潮,不但香港观众受落,更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变为“龙迷”,成为全球性现象。
继往开来,八、九十年代成龙开创动作喜剧热潮,《醉拳》、《A计划》和《警察故事》等穿梭于古装、现代时空,香港与各地观众都能看得投入,全因戏中的逗趣式动作场面,喜剧味、娱乐性俱透过“身体语言”表达,超越地域界限。成龙后来到荷里活发展,《火拼时速》系列、《赎金之王》系列等都叫好叫座。同一时期,动作片导演吴宇森更将港式暴力美学发扬光大、推向世界,《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辣手神探》的“舞蹈式”枪战获全球影迷视为经典,甚至影响荷里活拍摄动作片的方式,其“签名式处理”实是香港骄傲。他在荷里活亦拍过不少巨制,如《职业特工队2》、《夺面双雄》等,同样叫好又叫座,是世界影坛对香港电影的肯定。
【香港电影梦.三】港产片曾为中流砥柱 如今夹缝中求存【香港电影梦.四】重振电影文化 先增戏院空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的成功经验,也可供香港借镜。韩国锐意进军世界,其野心有目共睹,是故,出产的歌影视作品,由语言到内容皆迎合国际主流口味。Psy的《Gangnan Style》虽以首尔的江南入题,但这首K-Pop的MV音乐、舞步,以至英文用字均通行世界。紧接着的男子组合BIGBANG,以及现在热爆全球的BTS(防弹少年团),多首名曲皆以英文命名,歌词亦充满英文。否则,地球上多少人看懂방탄소년단(BTS的韩文)?电视剧方面,《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爱情剧可说是跨文化,试问哪国人民不懂谈情说爱,不喜俊男美女?《鬼怪》虽涉东方地狱观,但西方观众亦不难看懂,即使不熟韩国文化都可无障碍“大煲特煲”韩剧。
同一道理,电影《与神同行》、《尸杀列车》等皆然,特技元素才是戏中主菜,韩国文化反而是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渗进观众脑袋;诸如炸鸡配啤酒,如何进行地狱审判,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呈现。换言之,这非讯息行先,而是剧情为主;在觊觎国际市场的同时,又不忘传扬本地文化。
今非昔比,即使有合拍资金注入,港产片的高峰无疑过去。2018年香港电影院票房收入虽同比增长5.6%,但这不代表更多观众入场支持港产片。因为,荷里活电影仍然是大家大破悭囊的目标。《栋笃特工》纵是去年港产片的票房冠军,其实,在计及荷里活以至韩国电影的总票房榜上,该片竟然十大不入;票房榜的三甲,分别是大收1.5亿港元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之战》、8,800万港元的《侏罗纪世界:迷失国度》、7,100万港元的《超人特工队2》,此外,连第九和第十的《与神同行》和《与神同行:终极审判》都收5,000万港元左右,港产片无疑被比下去。
两路分开走VS两腿靠拢走
事实上,跟九十年代初的港产片高峰期比较,当时十大票房电影一度全是港产片,所占票房比例最高近80%,金额多逾12.4亿港元;但时至今日,十大票房电影既没港产片(包括合拍片)的份儿,港产片所占票房比例更急降至约10%,金额亦同步跌至约2.5亿港元。
收入减少,难免影响投资意欲。众所周知,近年港产片产出拾级而下。整个八、九十年代,平均每年维持产出100出以上港产片,最高峰时甚至创下234出的纪录。惟自千禧年后,数字不单跌穿了100出水平,近两年且进一步减产至53出,而去年的产出量仅为53出。假若将一些香港元素少之又少的合拍片剔除的话,数字只怕更加惨不忍睹。查官方数字,剔除合拍片计算的纯港产片,过去十年平均年产量约23部,2017年更只有16部!如果将港产片比作动物,即使它非“濒临绝种”,也必然达到“极危”或“易危”级别!
究竟,港产片未来要走什么路?如何避免绝种?又如何重振昔日光辉?内地新近放宽五招支持合拍片,对港产片到底是福是祸?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已届“危急存亡之秋”!
上文节录自第15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4月15日)原标题为《本土片与合拍片 港产片只余两条路?》,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香港01》周报有关香港电影的文章:【香港电影梦.一】电影人正职变副业 陈咏燊:有钱才可做好创作【香港电影梦.二】合拍片当道 导演陈咏燊:港味渐渐消失【香港电影梦.五】电影发展基金以商业挂帅 定位不清资助成空谈【香港电影梦.六】资助电影票房差 政府眼光难服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
《香港01》周报港产片影评:【沦落人.影评】聚焦主仆情义 故事点到即止添味道【非分熟女.影评】蔡卓妍演出仅合格 以三级片加持的幼嫩电影【翠丝.影评】人真的该为旁人的意见而活吗?【逆流大叔.影评】关爱大叔 那运动员和艺术家呢?【中英街1号.影评】掀漂白暴动争议 从六七走到后雨伞
【第一届武博】眼界.决定境界!5月3至5日在九展举行的第一届香港武术及搏击运动博览(武博),活动包括解构武术电影的光影武林隧道、有趣好玩的武馆街游戏,以及超过100个体验班,让市民、初学者或武术专家,透过这个多元化体验型博览会,从武博扩阔眼界、提升境界! 按此立即购票 或 按此浏览武博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