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街1号.影评】掀漂白暴动争议 从六七走到后雨伞

撰文: 特约撰稿人
出版:更新:

距今超过50年的“六七暴动”,依照一般香港人的金鱼记忆,早该被送进入历史博物馆,教科书上不起眼的一小节(要知道在不少90后心目中,“六四事件”也是“上一代的事,我都未出世,唔关我事”)。可是在这两年间,因为一出纪录片《消失的档案》(罗恩惠导演)和一出港产电影《中英街1号》(赵崇基导演,廖子妤、游学修、卢镇业主演),“六七暴动”在电影爱好者中再次成为话题。两出电影,上映前同样掀起风波。撰文:江澄

《消失的档案》以“零艺术”为理由被香港国际电影节摒诸门外;《中英街1号》因“商业元素不足”申请电影发展基金不果,完成后亦不获香港国际电影节青睐,反而在大阪亚洲电影节全球首映,夺得最佳电影奖。

两出电影公映前的风波,不难令人有政治联想,虽然香港仍有言论和创作自由,但有关机构想冷处理有关“六七暴动”的创作,不打压,但也绝不支持。可能不少观众都有支持弱者的心态,两出电影在不利因素下均取得不俗的回响。《消失的档案》不在戏院上正场,却做了210场社区放映,很多场次满座,用入场人次狠狠反击“零艺术”的评价。《中英街1号》最初同样没有戏院愿意上正场,但随着优先场次全数满座,现已肯定会在5月底公映。

(电影剧照)

回响有了,但评价呢?《消失的档案》观众一般评价正面,觉得史料充足,角度持平,让新一代观众了解当年“六七暴动”,过来人亦不觉得它有偏帮任何一方。《中英街1号》虽然只做了优先场,但已出现两极的评价。喜欢的说它拍得很有风格,有1960年代的韵味,巧妙将历史与个人结合,拍出大时代中的人性。但坊间亦有不少影评人说它“漂白”六七暴动,生硬将六七暴动和守护菜园村,2014雨伞运动平衡对照,将它美化为年轻人因爱护一个地方而抗争。

凡事都有争议性

赵崇基导演强调,《中英街1号》是一出电影,不是一篇学术论文,有故事,有人物和有讯息,但没有一锤定音的结论。没有结论,但立场呢?赵解释,“不论是六七暴动或雨伞运动,在我心目中,其实没有太大争议性。我知道‘六七’是一场暴动,背后有中共势力操控,本质上跟雨伞运动不同。雨伞运动对我来说也没有争议性,我未必认同学生们在运动中每一个决定,但我完全站在抗争者一边。”

“不过,我当然明白社会上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所谓争议性是整个社会对这两件事的评价,在我心目中从来没有争议。所以我不明白为何有人会认为我在借‘雨伞’漂白‘六七’,我完全没有这个意图。电影公映前,我绝对想不到有人会有这种看法。”

(电影剧照)

两次运动的情绪连接

既然六七暴动跟雨伞运动本质上不同,那为何要将电影分成1967年和2019年两部分,而且两部分长度相若,用同一批演员,让观众有错觉两个事件一脉相承呢?

“2010年首次有人想找我拍六七暴动的故事,我听完之后很感兴趣,所以开始找谢傲霜写剧本。那时还未有人大‘831’决定,连国民教育都未出现,社会气氛跟现在有点不同。最初我们的剧本只有1967年的部分,访问了很多人,各种立场都有。但随着时间过去,身处的环境抗争气氛愈来愈浓,创作人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开始想,如果只拍1967年的部分,现代的观众看就像看历史片,而我一直希望这出戏是拍给年轻人看。我们加了2019年的部分,是想令年轻观众更能跟电影连结,觉得这是一件跟他们有关的事,不是说两次运动本质相近。而且2019年其实不是直接写雨伞运动,我们其实是在写一种后运动的无力感,这是我亲身接触的年轻人普遍的感觉,觉得没有事情可以做。是由1967年延展到2019年的无力感,只是情绪上的连接,不是说两次运动有关。”

赵崇基强调他拍的是历史中的个人,即使是已有定论的事件,参与者也有不同面向。六七暴动,有些人是直接听命中共,按指令行事;有些人真心相信自己是爱国英雄,更有些像电影中廖子妤的角色,没有很鲜明的立场,因缘际会,因为爱情和友情,渐渐被卷入漩涡,最后也要付出代价。

(电影剧照)

最大问题是,既然在运动中有不同的角色,《中英街1号》为何选择三个善良无辜的年轻人当主角,淡化了当年运动背后的势力和残暴的一面?赵崇基解释,“我知道有些人批评这出戏暴力洁癖,说当年死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我不拍放炸弹?不拍头破血流的镜头?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我们的限制,在银幕上表达暴力是一件很贵的事,烟雾与爆破效果,全部都是钱。《中英街1号》是一出低成本的电影。就是黑白拍摄最初也是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要在有限预算中重现1960年代,黑白比较能掩饰某些瑕疵,不会‘穿崩’,黑白摄影呼应现今当权者黑白是非不分,民间非黑即白的荒谬。说回暴力,既然我们没有钱拍爆炸,那我就用一个较疏离的手法处理。我没有避开六七暴动死了人的史实,林彬和北角炸死两名小孩都有用电台广播交代。”

时代中的个人

“至于主角善良,我们资料搜集过程中知道运动中的确有这些人。游学修也问过我,要不要把角色演得更愚昧?我说不用,他不会知道自己愚昧,他觉得自己非常对,由观众评定吧。我听过最叫我出奇的评语是,有人说我把父母们拍得太和善。人根本就有很多面向,一个杀人犯在家也可以是慈父慈母,何况只是受唆摆但自觉爱国的暴徒?我当然有拍中共在背后操纵,一开始就拍了。游学修家那幅巨型毛主席肖像,他为什么参与暴动?这幅毛像还不说得一清二楚?”

赵崇基透露,大部分年轻观众都喜欢《中英街1号》,可能他们对六七暴动没有前设,比较接受这人性化的处理手法。中生代影评人没有经历过六七,但对六七有自己一套看法,看不到自己想看的,就说他“漂白”。

(电影剧照)

不错,有些事情可能是某些人的伤痕(不一定亲身体验才会受伤),未必能接受别人以另一方式表述。我问赵崇基:如果有人以六四为背景,写一个第一天服役就被派去天安门清场的解放军,糊里糊涂杀了学生,不知自己做得对或错,之后还饱受创伤后遗症困扰,电影把他写成值得同情的人,你可以接受这出电影吗?“可以,因为是电影嘛,我接受电影中有这样的故事。”赵说。

另一件令雨伞运动支持者耿耿于怀的是,电影中由永权伯口中听到六七暴动虽然死了很多人,但之后港英政府回应诉求,改善民生,六七暴动彷佛有了“成果”。相对2014雨伞运动什么都争取不到,以至港府之后的变本加厉,“成功”和“失败”的对比,叫人神伤。

港式立场和美学

“2019年那部分是讲雨伞运动后的无力感弥漫社会各阶层,年轻人尤甚。六七暴动当然不是成功,其实,我很反感当年参与六七暴动的人,现在做了既得利益者就去骂年轻的抗争者,电影中永权伯大骂志忠伯是很重要的一场戏。雨伞是什么都争取不到,但我想借电影稍稍缓和年轻人的无力感,所以,最后的讯息是行动。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不知道何时有成果,但唯有继续行动,我们才有希望。”

赵崇基将六七暴动和雨伞运动相提并论,备受批评。(电影剧照)

我应该不是赵崇基口中的年轻人,但可能我对历史不了解,我对《中英街1号》的看法摇摆不定:初看时觉得没有什么,也不认为将六七和雨伞并列有何不妥。但听见别人说“漂白”,再对照《消失的档案》中看到的,又会觉得电影着实是美化了六七暴动。但有一点我很肯定,《中英街1号》的美学和立场都很合香港人的口味,绝对是属于香港人的政治电影。

香港人对生活有很多不满,但又未有足够准备和勇气去流血抗争。与其说电影有暴力洁癖,不如说我们这个城市有暴力洁癖,只想快乐抗争。香港人脸皮薄,太用力会被人笑,认真你就输了。

相对肾上腺素爆灯的《战狼2》和《红海行动》,《中英街1号》的冷静疏离实在有品味得多。我们不忿“被做”中国人,可是对港独又万分怀疑,就像电影里住在中英街那条狗,两面不是人,却能自由地穿梭游弋于边界。

江澄小说作者,主要作品《那年秋天,我们在雨伞下跳舞》、《像你这样的一个女子》、《无疆》亦有写电影散文及人物访问

上文刊载于第11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14日)《《中英街1号》掀漂白暴动争议 从六七走到后雨伞》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