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字典系列2】“玩”系用手唔系用口?│T妈亲子生活

撰文: 妈妈投稿
出版:更新:

上回提到,兴趣班和电子屏幕时间不算真正的玩乐。那么到游乐场“放电”,肯定是理想的玩乐模式吧?也不一定。有质素的“玩”,前设是“自由”,即孩子为游戏主导,玩什么、如何玩都是孩子自发,没既定程序,不经成人指导和干预。但现实不难发现,游乐场内满布唠叨的照顾者,“自由”形同虚设,细心想想,可能我们也是其中一员。【编按:作者为T妈】

(Getty Images)

第一种唠叨是指示式的:“手放呢到… 脚再高啲… 爬啦爬啦… 呢到唔系咁玩㗎…” 带孩子去游乐场,很多照顾者总是放松不来,不其然就开口教孩子怎样玩。虽说不是存心要教晓孩子怎样使用游乐设施,可是事实就是不断在给孩子指示,令孩子错失自己摸索的机会。

我曾经也是这种习惯为孩子提供指引的妈妈,以为这样是表示支持和鼓励,后来发现TinTin在没有我指示时显得不知所措,哭喊着要求我告诉他怎样做,我才注意到自己话太多了。

真正的鼓励,是在孩子成功时给他一句肯定的“好叻呀!”;在孩子疑惑时给他一句温柔的“试试吧!”;在孩子害怕时给他一句安抚的“妈妈在,不用怕!”。真正的支持,是放手让孩子探索,在有需要时轻轻扶他一把。

解决困难的能力,就是从不断的失败中积累得来,长期为孩子提供指引,只会培养出听到指示才会动手的孩子。

(Getty Images)

第二种唠叨是恐吓式的:“唔好爬咁高,跌落黎好痛㗎… 唔好跑咁快,跌倒会流血㗎…”带孩子去游乐场,不少照顾者都深怕孩子受伤,寸步不离。然而玩乐的过程是成长的养份,孩子总要跌碰过,才能学会保护自己。安全虽重要,亦没必要瞻前顾后过份强调。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他们没信心的事,是不会做的。正如孩子没有试过从第二级楼梯跳下来的成功滋味,不会一下子就跳四级楼梯,当他掌握了怎样跳四级楼梯,才会有挑战五级楼梯的胆量。

恐吓的话说多了,只会令孩子活在安全网内,面对困难选择畏缩,面对挑战不敢尝试。还有些孩子喜欢挑战权威,你越叫他不要做的事,他就是要做,当他发现你所说的“危险”原来不外如是,挑战的心就更强大,面对这种孩子,恐吓的话就别说了,要他们知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就好。

第三种唠叨是集邮式的:“够钟喇,玩多阵滑梯就去玩千秋,爸爸帮你排紧队就到喇!”这几年每逢假日周末,就像全香港的孩子都要涌去游乐场一样,每个大型游乐场都人山人海,排队时间比玩的时间要长,而且似乎人人都很赶时间,刚把孩子推上滑梯,随即又叫他们去玩千秋,爸爸和工人姐姐帮忙排队,妈妈像赶羊般带着孩子团团转,在这种环境下玩耍,看不出有多畅快。

玩乐是为了释放压力,不是为了集邮,花一小时玩同一款设施,有什么所谓? 孩子要玩的游戏,我就陪他一起排队,他也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时会在游乐场遇见埋怨爸妈的孩子、高声呼喊孩子的爸妈,玩乐嘛,怎么不能轻松点?

(Getty Images)

现在我宁可带TinTin去旧一点、设施少一点的屋村游乐场,至少人不多,可减少碰撞,耳根清静点,亦不至被紧张的爸妈白眼。这种事真没有夸张,尤其是我这种只会远观,尽量不插手的妈妈,曾试过陪TinTin去游乐场,不幸遇上焦躁的妈妈,深怕她的孩子被“伤害”,令TinTin无辜被呼喝,又被骂“无家教”( 另见FB帖文【发老脾前请想想你的孩子】),我只得感慨香港的爸妈压力真大,要在游乐场里遇到明白孩子成长有时、有同理心的同道中人不易呀!

作者简介: T妈,华德福幼儿教育老师。15年夏末诞下儿子TinTin后,对“教养”这课题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修读华德福教育,在TinTin 2岁时决定以陪伴孩子成长为前题,诀别繁忙的白领生涯,感受平凡的亲子日常,还辗转当上老师。

FB专页:“T妈亲子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tmajournal/

【周五心意运动】您捐一封$50利是,已可为基层送上温饱,01心意呼吁您支持【香港青年协会】 ,每$50即可制作5碗爱心汤和心意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