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字典系列1】 – PLAY的正确解释│T妈亲子生活
长假期完结,爸妈和孩子都“玩”够了吧? 近年不少爸妈意识到玩乐对孩子的重要性,然而说到如何“玩”才能令孩子吸收到“玩”的营养,却没有多少爸妈深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早在2013年已大力提倡“自由玩 (Free Play)”的概念,可是去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反映1,仍有逾8成受访者误以为电子屏幕时间(Screen Time)和兴趣班属于自由玩乐时间。【编按:作者为T妈】
不要拿兴趣班当是玩
“自由玩”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由孩子主导游戏,玩什么、如何玩都是孩子自发,没既定程序,不经成人指导和干预。因此,兴趣班绝不是“自由玩”,包括游泳、舞蹈、绘画这类看似娱乐性甚高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指定动作,欠缺“自由”成份,跟自己去游泳池游水、在家闻歌起舞、拿起颜色笔随心所欲的画,是不一样的。除非你肯定过程中导师只是轻轻做个开场白,其余时间都让孩子自由发挥,否则兴趣班是学习多于玩乐。“自由玩”最基本的理解就是由孩子主导游戏,玩什么、如何玩都是孩子自发,没既定程序,不经成人指导和干预。因此,兴趣班绝不是“自由玩”,包括游泳、舞蹈、绘画这类看似娱乐性甚高的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指定动作,欠缺“自由”成份,跟自己去游泳池游水、在家闻歌起舞、拿起颜色笔随心所欲的画,是不一样的。除非你肯定过程中导师只是轻轻做个开场白,其余时间都让孩子自由发挥,否则兴趣班是学习多于玩乐。
认清娱乐或是玩乐
打机、看电视、上网等利用电子产品进行的活动,绝对只是娱乐,不是玩乐。这些活动局限孩子的活动范围,也局限他们的想像和创作空间。以电子游戏为例,大部份是过关形式,尽管孩子如何动脑筋破解个中关键、锻炼技巧,也只是坐在固定位置,活在既定的游戏规则中,身心不但无法舒展,精神反而更绷紧。香港大学在2011-15年间进行过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幼童在5岁时看电视及打机时间愈多,9岁时就有更大机会出现过重、情绪问题、过度活跃等行为问题,学业成绩亦会较差。9岁是很关键的岁数,由小时候积累下来的身心问题,都在9岁开始浮现,爸妈在孩子9岁前未必察觉,可是到发现问题时,孩子的性格与价值观已初成型,再作改变不是易事,所以认为正确的教养方式,应该越早进行越好,孩子的反抗越小。
电子奶咀不可取
世界各地已有海量的研究说明电子科技不是孩子的玩乐良伴,再具创意的儿童软件,也不及砌积木、堆沙有意思,在这个连科技巨头Steve Jobs和Bill Gates都限制子女使用iPad及智能电话的世代,很难理解为何有些爸妈们仍对电子教材趋之若鹜,电子奶咀仍普遍,用打机换取“快啲做完功课”更不可取。爸妈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放学后上了兴趣班、看了电视就是有足够的玩乐时间,搞不好只是适得其反,无助他们从玩乐中获益。
作者简介: T妈,华德福幼儿教育老师。15年夏末诞下儿子TinTin后,对“教养”这课题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修读华德福教育,在TinTin 2岁时决定以陪伴孩子成长为前题,诀别繁忙的白领生涯,感受平凡的亲子日常,还辗转当上老师。
FB专页:“T妈亲子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tma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