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父母该如何为幼儿打造涂鸦习惯?│Canace@Artsedge

撰文: 艺术乐园
出版:更新:

刚踏入2-3岁,家长都会出去寻找学前班为孩子打好基础,同时开始接触群体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接触的人越多,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复杂,而幼儿的语言尚未可以为孩子表达诉求,孩子积累情绪又不能表达,最后就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编按:作者为艺术家Canace】

幼儿的绘画一如个体的语言、身体、和动作发展,有其发展历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可以跨越发展程序,只是进入每个成长阶段的速度有所不同。有关儿童的心理发展期,家长只需Google一下就一目了然,我们回归涂鸦的话题上,幼儿感官时期发展,涂鸦会为其发展提供重要的正面影响。每当我们建议家长回家和孩子涂鸦习惯时,家长都会认为涂鸦就是画图,而且准备的工具也不少,孩子控制不好就会弄得一地抺不走的七彩烙印,可是怕麻烦的成年人就这样剥夺了孩子的涂鸦时光,他能认知这个世界的机会就更少了,涂鸦-是不可或缺的。

这项活动听起来原始至极,但其实是从科学角度去让幼儿认识自我的存在感和环境。

小孩子拥有最原始的冲动和好奇心,涂鸦就是单纯的直觉表现,这不是乱画,更不是小游戏,涂鸦的时光就等同我们晚上发梦,将经验和学习图像化,重整记忆仓库。是一种让幼儿可以消化整理其观察和心中所想的重组系统,同时从色彩中对应情感,在线条中刻画情绪,让孩子在一幅画的时间,整顿好自我的情理思维。

我们接触的孩子当中,为数不少都以涂鸦的方式处理掉不少让父母费神的即时性情绪,例如刚被父母拒绝要求、被旁边小孩子抢掉玩具等,运用涂鸦都可以纾缓幼儿在未能批判性处理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因为言语倾向要以前文后理的逻辑去表达,涂鸦却可以依赖感觉和动作去体验,所以是一个放电放负同时提升统感的超级学习模式。在于成年人的角度,我们必须放下很多日常定义,才能有效地让孩子享受涂鸦,并从中慢慢成长,一般幼儿刚开始拿取物品时,会很自然地将笔放入口中,而不是进行绘画活动,这种现象是视觉刺激所产生的自然反射作用。如果同时提供一支蜡笔、一张纸,孩子也许会在纸张上用不同的动作发出声响,然后就会开始在纸张上的做敲打的活动。

而纸张上留下的蜡笔“痕迹”,既点状、又线状,几乎是成年人无法辨识的一些“记录”。与其说是在画画,不如说是他喜欢这样的游戏,所以作为父母,必须要紧记,涂鸦和画画都是游戏的一种,我们不需过早探究孩子画画的意思。当小朋友慢慢长大了,他们发明家的本质就会出现,在涂鸦中寻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始伸展手胳臂的活动度,覆盖度比从前更大范围,先前“点点画”的游戏变成线条,有时会画出会转弯;时而画出如火山大爆发般的形态;时而画出直直横横的各种线条。三岁以前的孩子会乐此不疲,而变化多端的线条绘画(涂鸦),同时也是提供孩子大肌肉发展。

要建立孩子一套完整的涂鸦习惯,工具是其次,重点是作为父母应该如何保持正确的鼓励态度。

父母应有的态度:

1. 把孩子的艺术品保留并视为孩子性格成长的纪录。

2. 要聆听小朋友完成作品的过程,对孩子而言您的尊重具有重大意义。

3. 培养或保有孩子对生活环境能有敏锐感受。

4. 当孩子成功地表达了自我经验时,要给予具体鼓励。

5. 要明白小朋友在艺术中的情感表现与成人的表现有所不同,请不要追求具象的表现方式。

6. 当孩子出现自我竞争的态度(而非事事都跟随他人或只和别人比较时),应该给予鼓励。

7. 如果孩子自己发现某些工具使用的技巧时,成人应协助其拓展经验,让孩子从中尝试多种方法。

8. 可以划定一个区域将孩子的作品以周记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孩子能感觉到被受认同,即使是涂鸦小品。

9. 让孩子每天最少有一小时的创作时间,家长可准备一卷大草稿纸、画本和一个装满材料的箱子,在孩子可触及的位置,让他们可以随时拿到物料,自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