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捍卫日本武魂的西乡隆盛

撰文: 赖家俊
出版: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维基百科)

西乡隆盛(1828-1877),号南洲,日本江户时代末年萨摩藩武士、军人及政治家,明治维新元勋,明治政府主要军事领导人,与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合称“维新三杰”。明治六年因政争下野后回乡建立私校,因不满明治政府打压原本支持“大政奉还”的下级武士,西乡以传统武士代表,于1877年发动西南战争,以清君侧名义发起明治政府第一场内战,最后西乡在负伤下交由部下介错,正式宣告武士时代结束。

西乡出身于萨摩藩(今鹿儿岛)下级武士家庭,一如一般武士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自小身型健硕的西乡更喜欢相扑运动(有说他手伤所以没有发展剑术),并向伊藤茂右卫门学习阳明学。德川幕府末年,出仕萨摩藩的西乡联合其他攘夷志士,于1866年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更建立西南强藩联盟一同倒幕,并于倒幕战争中出任陆军大将,迫使德川幕府大政奉还,创建明治政府。

不满现代化政府打压武士明治政府建立后,西乡为新政府一要员。西乡深明废除传统武士特权,协助新政府推行西式征兵制及军事编制,才能推动现代化改革。但与此同事,维新政府颁布“废藩置县”、“废刀令”及征兵令等措施,使传统武士生计尽失,并累积不满,感到当初错误参与倒幕运动,为新政府背叛。为了解决旧有武士在新时代的不满问题,西乡主张有利武士转型的兵制,并仿效丰臣秀吉提出征韩论,但因意见未被政府采纳而被迫下野。

蛰居鹿儿岛的西乡,创建私校宣扬个人政见,反对利己主义,在中下层人民心目中形象崇高,前朝武士多送子弟来,遭政府视为地方反政府势力,视为极端民族主义温床。明治政府亦因此派出舰队试图没收鹿儿岛军火库武器,结果惹来当地激进学生与政府对抗,西乡见学生陆续被捕杀,为阻止政府行动,遂举兵起义。

《鹿儿岛暴徒出阵图》(维基百科)

打了七个月的西南战争以西乡战败告终,西乡虽然战败,但他的起事却警告维新政府,现代化改革若操之过急,忽视传统价值,将会惹来民间反抗,故政府开始纾缓改革对社会的冲击。

尚武文化影响民族精神

图片来源:https://www.amazon.co.uk/

另一方面,西乡本来身居高位,生活无忧,却为了大多数下级武士利益而举兵,置生死于度外,故死后仍为时人敬仰。西乡见日本引进西洋文明和工业化同时,使传统道德和武士道价值尽失,人民勇武精神败坏,故他希望提振民气,拯救士魂。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曾撰文为西乡辩护,指出“忠诚”与“叛逆”并不具有先天绝对价值,而应以是否“推进人民之幸福”为标准,衡量西乡举兵,而不能只斥责其反政府。

中国民初学者雷海宗曾在其《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在综合中日和西洋文化比较下,提出以下论据:

一般的说来,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光明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中国二千年来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的文德的产物。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文弱的个人与文弱的社会难以有坦白光明的风度,只知使用心计、虚伪、欺诈、不彻底的空气支配一切,使一切都无办法。
雷海宗

虽然站在中国一方的立场,西乡的学说是日本军国主义兴兵黩武的滥殇,但他捍卫日本的武士价值,深怕现代化的维新政府会扭曲人民价值观,武士之魂尽丧,将使人民成为集权政府的禁脔。

在日本文化中,叛乱者只要有合理理由反叛政府,虽然战败也会受到世人正面看待。西乡死后十二年,明治政府恢复其名誉,除其“贼名”,并于1898年于东京上野公园,竖立一座西乡铜像以为纪念,当年参与西乡阵营的人物,很多在刑满后继续为政府所擢用。西乡以身殉国,感动日人外,其事迹亦传流中土,为中国士子所崇敬。梁启超便曾盛赞西乡“东海数健者,何人似乃公?劫余小天地,淘尽几英雄。闻鼓思飞将,看云感卧龙。行行一膜拜,热泪洒秋风。”

荷里活电影《最后武士》,主要角色胜元(渡边谦 饰)据说原型便是西乡隆盛。(电影剧照)

2004年荷里活电影《最后武士》,虽然为虚构故事,但电影中为了捍卫传统武士道精神而挑战政府的胜元盛次,其原型便是西乡隆盛。今年是戊辰战争(推翻幕府战役)150周年,亦是西乡生忌19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年初便播放年度大河剧《西乡殿》,以纪念这位为日本国魂鞠躬尽瘁的最后武士。

参考书目:王龙:《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2018年度日本大河剧《西乡殿》片头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