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国学大师的武术世界

撰文: 武备志编辑团队
出版:更新:

民国时尚
要论证文人的学武风尚,太极拳绝对是最佳范例。正如《太极拳在香江》一文所指,太极拳的独特养生功效,使其在文人的圈子间享有极高声望。前清举人、清史馆纂修陈微明(1881—1958)便在1925年广集各派太极拳名家,于上海成立致柔拳社,向社会大众宣扬太极拳的好处。

至于吴式太极拳名家吴图南(1884—1989),则是京师大学堂学生,并曾在南京中央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任教。他精研文史考据,亦通英文、法语。为了进一步普及太极拳,他尝试以科学方法,去解释太极拳的技法及哲理思想。《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便为他的传世之作。

当然,国术不独有太极拳。精武体育会创办人、“精武四杰”之一的陈公哲,便是位杰出的商人和考古学家。他为了精武会的发展耗尽家财,又致力为各种传统拳谱进行摄影记录。倘没有这位知识分子倾力支持,霍氏迷踪艺乃至整个精武会体系断难影响至今。

自然门宗师杜心五,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hjzf69

(南怀瑾杨式太极拳示范)

 

新时代的国学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位国学大家的经历,即便算不上荒诞无稽,亦绝对教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有意欺暪后人、捏造事实。

首先,很多传统武术的理论,如“气”、“阴阳”等,都与古典学说相通。故此他们兼习武事,绝非为了制造谈资,而是求学证道的一部分。这点初心,应当值得后人肯定。

然而,这亦正正表明了他们的治学目标,从来就不独在国术一项;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衰。故此在他们的故事中,那些武学宗师并不是一般的民间拳师,而是代表著古典文化的道士或隐士。他们所授的“绝技”,亦多以“精气神”等儒释道符号作基础。如果他们的技艺确实具备实效,对毕生钻研华夏文化的国学家来说,其震撼力之大可想而知。就算他们的言辞间略带夸饰,亦绝对情有可原。

另一方面,这批国学家身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文化大幅衰落的20世纪。对外,他们要面对西方文化的各种冲击;对内,他们又要接受鲁迅一类左翼文人的挑战。为了彰显国学在新世代的功能,他们或许会在有意无意间,为国学营造出一种神秘主义式的味道,以保持它在新时代的吸引力。这些夸张的玄想,也许是在政治理想和现实之间,时常会碰上的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