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笔拨款.三】薪酬待遇出现鸿沟 管理层与前线成对立阵营

撰文: 文雪萍
出版:更新:

社福机构整笔拨款制度早于2000年推行,前线人工“海鲜价”、高层肥上瘦下等情况屡受抨击。社署去年成立专责小组作检讨,社工注册局、机构董事局、管理层及前线员工各有代表参与。不过有小组成员透露,会议中多流于各自表述,难达共识,应否设立划一起薪点等更争持不下,部分管理层群起反对。他认为沿用目前的人手编制,无助解决困局,前线更早已满肚怨气,应由上至下梳理制度,从董事局入手改革保障服务。

整笔拨款于2000年全面推行,以当年机构的人手编制及服务计划作整体拨款。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林郑月娥作为计划主要“推手”,提倡社福界须有衡工量值的企业精神,以及要做好数目上的管理:“自己睇盘数,筹到款就做(服务),筹唔到就唔好承担咁多,咁就是企业精神。”

邵家臻由1992年入行。(张浩维摄)

整笔拨款推行18年间 社福机构共增聘逾四千名社工

然而,制度推行十八载得到的不是好评,而接二连三来自社福界的抨击。1992年入行的社福界立法会议员邵家臻,见证整笔拨款的成立,他道出,自制度推行以来,业界怨声载道,碍于资源所限,机构以自身盈亏方式开办服务回应社会需要,亦不时遇到挑战。

他续说,随著时间洗礼社会问题亦变得复杂,如青年情绪等,期间机构须自行聘请人手以运作新服务,估计业界在18年间共增聘逾4,000名同工,当中所承担额外的杂项开支及营运压力绝不轻松:“机构津贴返政府咁样!”

整笔过拨款多年来屡遭批评,有社工痛恨整笔拨款制度令行业“鸡毛鸭血”,集会人士则高举“社工怒吼了”、“我唔想再跑数”等示威标语。(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NGO与社署编制现鸿 起薪点相距近万元

资源所限,同工薪酬待遇又何以改善。他道来,部份机构的薪酬待遇与社署编制出现鸿沟,起薪点已相距近万元,加上整笔拨款以2000年的人手编制按薪酬中位数来拨款,即意味著于NGO同工的顶薪点,仅为社署同等职位的中点薪酬,直言相关待遇不公平:“服务包底,资源封顶!”

社福界不忍压榨,于2018年中的福利事务公听会炮轰制度变质,有400名社工于议会外示威区“集气”,要求政府全面改革现有制度,拒绝小修小补。有份策划集会的他,至今仍难忘当天的情景,又苦笑道,制度推行多年仍有逾百个团体及同工到场,可见业界的怨气难消。

邵家臻说,政府应该著墨于检讨董事局成立及运作细节。(张浩维摄)

邵家臻:应由上至下梳理 从机构董事局入手改善

然而,何为理想制度?他认为应由上至下梳理,并从机构董事局入手。他解释,整笔拨款制度下董事局有绝对权力去决策机构发展方向,惟留意到不少董事局成员均为商界人士,“赢就谷,输就缩。”他批评,社会服务不能只计算成本效益,更须具有社会责任,政府应著墨于检讨董事局成立及运作细节,增加透明度予公众参考。

(整笔拨款制度)Broad系empower咗佢,既然佢权力愈来愈大,我就要放返入个笼入面、阳光下面。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邵家臻
蔡剑华认为董事局应有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所组成。(郑子峰摄)

机构管理层考虑周全却成箭靶

而社联业务总监蔡剑华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说,董事局应有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所组成,如医疗、法律及金融等,有助机构稳定发展,坦言单由社福人士组成并不理想,认为当局不应规管太多,反之给予其培训,减低他们做错决定的风险:“连个board(董事局)都政府决定要揾咩人,咁不如政府做啦。”

管理社福机构并不容易,除面对外来挑战,亦应付员工情绪。多年来不乏前线同工控诉机构,有盈余却不花在员工身上,如调整薪酬等,有“自肥”之嫌;他解释,作为机构主管有理财责任,不能只靠出现短暂盈余,贸然草率替同工加薪,“唔够嘅时候,公众又会话乱洗钱”,必须紧谨考虑能否应付长远承担。

(调整薪酬)但问题系长远承担又够唔够? 唔够嘅时候,公众又会话乱洗钱。
社联业务总监蔡剑华
蔡剑华认为政府没有长远福利规划。(郑子峰摄)

管理层与前线矛盾渐增成对立 蔡剑华:机构有时都企咗系度!​

制度推行以来,前线员工与管理层出现矛盾,渐渐造成对立层面,不论在划一起薪点,或是机构盈余运用亦屡见分歧。蔡剑华说,社福机构规模不比中学小,管理层亦疲于奔命,务求保持社会服务水平。以社会角度而言,机构应善用资源共享,提供更多服务回应需求,惟过去却遭外界无辜批评,机构以计划津贴及整笔拨款“交差补贴”:“机构有时都企咗喺度!”

归根究底,他直言,政府没有长远福利规划,以及检讨现行服务需求,按落后的人手编制应付今天社会问题,不仅使同工待遇受影响,服务质素亦因而下降。他举例说,昔年学位与非学位社工的比例为4:6,惟多年后教育制度改变,同学可透过不同途径完成学位课程,有更多持有大学学历的毕业生投入业界,“有好多学位毕业同学都坐系非学位职位”,不仅薪酬待遇受到影响,晋升机会亦受到制度所限。

他说,当局须著墨于改善人手编制是不可避免,包括重整制度下受资助的学位与非学位社工比例,而政府亦应给予适当空间,让机构可更善用资源去回应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