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9成食盐含微塑胶 部分于香港有售 每年人均或摄入2000胶粒
微塑胶污染无处不在,随时食盐变食胶!绿色和平与南韩仁川大学共同研究发现,来自全球21个产地共39个食盐样本中,超过9成验出含有微塑胶,而本港超过一半超级市场、生活百货店、网购平台均有出售问题食盐。以国际调查每日人均食用10克盐的数据推算,每人一年或会摄入逾2000粒微塑胶。
海盐微塑胶含量多于湖盐、岩盐
是次研究分别验测多个不同产地的海盐、湖盐及岩盐样本,结果指出海盐的微塑胶含量远超其他两种盐,超过9成样本验出体积介乎0.1毫米至5毫米微塑胶。微塑胶有可能黏附不同的毒素,而毒素进入人体后或有可能干扰内分泌、影响免疫、神经系统、生殖能力或致癌。
环团:只有源头减废才可避免自食其胶
绿色和平项目主任陈可淳表示,研究结果证明不同种类、地区、价格的食盐都发现含有微塑胶,亚洲地区的污染情况尤其严重,而仪器无法验测、小于0.1毫米的微塑胶数量更可能多不胜数。
除了盐,陈可淳又指早前有其他研究发现全球170种海鲜、啤酒及饮用水都有微塑胶,可见塑胶污染无处不在,唯有源头减废才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政府及企业必须“走塑”,否则市民只会“自食其胶”。
研究亦发现,亚洲地区的食盐样本微塑胶含量远超欧美地区,首10个最多微塑胶的样本中,9个来自亚洲,当中印尼、台湾、中国样本的微塑胶含量依次列居首三位。微塑胶主要为常用于制作即弃餐具的聚丙烯(PP)和聚乙烯(PE),以及制作胶樽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微塑胶常用于即弃餐具
参与今次研究的南韩仁川大学金教授(Kim Seung Kyu) 指出:“今次研究是首个囊括全球6大洲的食盐样本,将其与污染情况作出对比,结果发现海洋塑胶污染与海盐或海产微塑胶含量成正比,海洋塑胶污染越严重,该地生产的海盐或海产就含有越多微塑胶,与人类吞食微塑胶的数量亦有直接关系。”
早前绿色和平对香港河流塑胶污染影像进行首个分析研究,发现单是城门河,每年就有逾1750万件塑胶垃圾直接流入海洋,当中亦包括大量即弃餐具垃圾。
而即弃餐具问题严重却一直被忽视,绿色和平促请快餐企业淘汰堂食即弃塑胶,并在堂食以外订立全面减塑计划,政府应尽快就即弃餐具展开立法,仿傚邻近地区尽快制定全面的淘汰即弃胶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