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教育】是培育子女 还是满足家长内心需要?

撰文: 育儿教室
出版:更新:

曾经有位妈妈忧心忡忡的向我诉说,六岁的儿子Paul一向热爱数学,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计数、列公式。凡是遇到任何与数字相关的,他总是不问个明白誓不罢休。可是,Paul近来对数学表现得愈来愈提不起劲,甚至可以用抗拒来形容。妈妈担心长此下去,会白白浪费了儿子的天赋。究竟当中发生了甚么事,令Paul出现了这个转变?【编按:作者为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邓军乐 (Kelvin)】

为Paul进行了游戏辅导一段时间,有两次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深刻的对话,出现在与Paul的第一次见面。在该节游戏的过程中,我一直观察到他每隔数分钟便会望向沙漏 (游戏室内的计时器) 一次。

“Paul Paul似乎好想知道游戏环节仲剩返几多时间㖞!”我尝试表达他的想法。

“系呀!我仲有好多玩具未同你玩㗎!”Paul带点著急的跟我说。

“嗯嗯!你好钟意玩呢度啲玩具,想把握多啲时间同哥哥玩?”我再次反映出他的意愿。

“系呀!我返到屋企无机会玩㗎啦!”他的语气中有点失望,续道:“其实我好想喺屋企都可以玩!但冇时间,因为我要计数…”

第二次深刻的对话,出现在与Paul的第五次见面。当时他正穿上鞋子,准备离开游戏室。

“Kelvin哥哥,你星期日使唔使返工㗎?”Paul带稚气的声线与他认真的态度相映成趣。

我承认这个出乎意料的问题令我反应不过来。我稍稍思考了一会后答道:“哥哥星期日系唔使返工㗎,系休息时间。”

他“哦”了一声,低下头,似乎正沉思著什么。

“嗯,哥哥感觉到你有啲嘢谂紧㖞。”我尝试引导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唔明呀,你明明要返工,又咁老,星期日都可以休息。我呀,咁细个,唔使返工,星期日都无得休息!我要补习、上堂,返到屋企仲要做数学练习㗎!仲有…”他滔滔不绝的说,不难察觉他心中的怨气。

为了更理解Paul的情况,我努力尝试忽略“老”这个字,并找来了Paul妈妈。

与Paul妈妈倾谈后,事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半年前,Paul的班主任观察到他于数学方面过人的潜质及热忱,叮嘱Paul妈妈好好栽培他。Paul妈妈听到这句说话,可谓又惊又喜。一方面为儿子的天赋感到欣喜,而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未能为他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耽误了他的发展。

正因为这份“害怕做得不够”的焦虑,她一口气为Paul密集式安排了各种不同的“数学”训练及课程:速算班、珠心算班、数研思维班,甚至是儿童理财班等等。从此,在Paul的心中,钻研数学是他必须面对、“被安排”的一份苦差。再者,“数学”的世界那么大,这些训练课程真的全属Paul感兴趣的范畴吗?最后,Paul对数学的内在动机 (Intrinsic motivation) 慢慢被这些训练课程磨蚀,更开始变得抗拒数学。

作为家长,当得知孩子在某范畴拥有天赋及热诚时,难免会有种“想做多少少”的感觉,希望多加培育。的确,循序渐进地为孩子提供愉快、具挑战性又合乎孩子能力及兴趣的学习机会,绝对有助他们发挥潜能。可是,若家长安排孩子学习时操之过急、揠苗助长,或会带来反效果。

因此,各位家长在计划如何培育具天赋的孩子时,不妨时刻反思:“究竟这些计划,是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内心需要?”

“Kelvin哥哥,我星期日终于有得休息啦!”听到Paul 的这句说话,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慢慢重燃对数学的那团火。

*以上故事人物纯属笔者据资优教育及游戏治疗经验而创作出来的虚构个案。

作者简介

邓军乐 (Kelvin)

香港心理学会注册辅导心理学家,现于资优教育发展中心从事资优生心理辅导及家长教育。他积极提倡品格及情绪教育,并深信千里马,也要依靠伯乐的知人识才,方能举蹄奔驰,发挥潜能。

专栏名称及介绍

资优教育发展中心 [香港科技大学]  – 优栽 · 悠哉

凝聚资优社群,加强资优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同心协力,以关爱点燃资优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