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劳工处指引如同装饰 酷热之下清洁工如何自保? 

撰文: 颜宁
出版:更新:

热浪席卷北半球,全球暖化日益严重,这几年的气温屡屡创新高。今年5月,天文台破记录发出16日酷热天气警告。食环外判清洁工身穿制服还外披一件胶质反光衣,弯著腰扫街。两星期前,食环署外判清洁工芳姐工作期间中暑,头晕、呕吐,管工说要送她去医院,她坚拒,翌日又如常上班。过了几天,又有工人中暑昏迷,由途人报警;经救护员急救后,她清醒过来,第一句话:“我要做嘢。”不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能耐,而是因中暑送院未必能定为工伤,加以一日的病假无薪,他们宁愿“死顶”。夏天的清洁工,他们还要承受著甚么?摄影:郑子峰撰文:颜宁

那天早上,还未到阳光最猛烈的时候,工人娟姐(化名)中暑晕倒在街上,幸有途人看到,帮忙召救护车。(郑子峰摄)
另一位清洁工芳姐亦曾于工作期间突然感到头晕,她说:“晕低,起身坐一阵就无事㗎啦。热得滞,先至晕都唔知嘅啫,一次半次无咩问题。”只因比起热,她更怕穷,“好热都要做㗎啦,鬼叫你穷咩?”(郑子峰摄)
芳姐和娟姐的经历并不是特例,清洁服务职工会与绿色和平于今年5月至7月期间访问96位清洁工人,调查发现有18%的工人曾在工作期间中暑,超过一半曾出现中暑症状,如心跳加速、头晕、休克等。(郑子峰摄)
为甚么工友坚持不去医院?管工黄生道:“大部分伙记都唔想去医院,直觉上,一停咗就揾少咗钱。”(郑子峰摄)
芳姐穿上胶手套翻倒垃圾桶,她说焗促,放好垃圾桶后急不及待脱下。手套还可能脱,但反光衣呢?食环署发言人回复查询时指,他们规定承办商须确保其清洁员工在提供街道清洁服务时遵守职业安全措施,穿着整洁制服(包括反光背心),以保障员工在道路上工作时的安全。(郑子峰摄)
访问这天,天文台挂出酷热天气警告。芳姐早上7时至下午4时上班,她紧张地说,要避开太阳最猛烈的时间,减少下午的工作量,上午要加紧进度,于中午前清理更多街上的垃圾。“晏啲做就好晒㗎啦。”她推著手推车,在街上、马路边扫地,沿路没有遮荫,靠的就只有她自掏银包购买的草帽。(郑子峰摄)
劳工处建议雇主提供清凉的食水,而垃圾站却只有一个小小的电热水壶,工人在酷热天气下只能盛热水。而且四处工作难常常回站内添水,工人唯有自行解决水源问题。(郑子峰摄)
有工友会自备小电风扇,在炎热的天气里带来一点微风。(郑子峰摄)
除了反光衣,那件蓝色制服对工友而言同样是困扰。因为制服不吸汗,很多工人都会再穿一件底衫。廉价的布料湿透后会更贴身,工友劳动时举手头足皮肤都在磨擦,腋下容易被“夹位”的接缝处刮损。(郑子峰摄)
工友阿仙起初不知,出汗后腋下都被刮伤了:“著一件衫呢,汗湿咗,呢度(腋下)会损晒,所以著两件衫。著两件又觉得好热,但系著一件又刮损晒仲辛苦。搽咗(药膏)好返,听日著返(一件制服)又刮损。” (郑子峰摄)
每到午膳时间,他们都会把握时间脱下制服晾干,或更换另一套制服,待下午开工时能穿得干爽。(郑子峰摄)
清洁服务职工会组织干事杜振豪说,这些指引就如装饰,并无效用:“如果食环署监察上嘅积极性放喺工人嘅装备,冇足够装备就扣分,系好多嘢可以做到。而唔系工人有冇偷懒(坐下饮水)。但系外判制度只系谂点样压低成本,提高服务质素,好少从工人权益去睇。”(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