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由王芗斋到赵道新 香港意拳之大成作:《意拳汇宗》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1928年,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撰写了《意拳正轨》一文,首次将自己的拳学理念发行于世。往后数十年间,王芗斋再陆续出版了数部专著,并接受了记者访谈。后来这些文章被香港意拳学会辑录成书,是为《意拳汇宗》。

 

废除套路
在《意拳汇宗》卷上的另一篇文章《拳道中枢》里,王芗斋曾经表示:

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本拳在廿年前曾有一度称为‘意拳’之名,举‘意’字以概精神,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

所以对王芗斋来说,拳法的核心在于解放精神,即习者的肢体能够与思维活动高度统一。而桩功这种静态的训练方式,就正好为此打好基础:

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全身之筋肉不锻而自锻,神经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
王芗斋《拳道中枢‧站桩》

当然,桩功不能等同实际的搏击,故在桩功以外,意拳亦有不同阶段的动功训练,包括试力、实作等。这些在《去形取意——大成拳》一文里都有论及,此处不赘。总之相较于其他繁复的动作,王芗斋认为桩功更能符合人体的生理特性,而其他著重套路训练的传统流派,则不过是误人子:既不能改善习者身心,也不能应付搏击时千变万化的状态。

因此王芗斋主张全面废除套路,并毫不讳言其时的中国武术界已经“失真”。例如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指出过形意拳的“五行说”不过是五种发力方式,而非甚么互相克制的法门。至于太极拳法就更加成为了重灾区,遭后人愈改愈多套路、愈改愈神秘:

该拳原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为十三式,又一变而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养生而论,徒使精神气质被拘而不舒;若论技击,专为制裁肢体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为机械呆板之物
《意拳汇宗‧王芗斋谈拳学要义》

近代发展
这种锐利辞锋自然开罪了不少流派,再加上王芗斋的师承一直存在争议(详见【武备志】《王芗斋》一文),意拳在当时成为了很多人的攻击对象。然而随著时间推演,意拳不重视套路的思想逐渐被人所接受,某些传统武术习者亦开始跟随王芗斋学艺。例如赵道新、杨德茂等人,便在王芗斋的理论基础上,写下了《道新拳论》、《站桩功拳论》等文章,这些论述便成为了《意拳汇宗》的卷下部分。

其中比较需要注意的是《道新拳论》,作者赵道新曾经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擂台赛事,所以文章内增添了很多搏击元素,包括攻击战术、防御技巧、发力要点等。另外他又秉承了王芗斋破除神秘的思想,尝试进一步将现代物理学的方法论引入到拳术之中。例如在“拳术中劲的辨析”一节,他就以几何学去阐明抗劲、挤劲、截劲、化劲、顺劲间的区别:

赵道新为解释不同劲力而绘制的图表,图片摄自《意拳汇宗》2011年版

另外他又用过近似数学公式的方法,去解释进攻成功率:

图片来源同上

总结
这种论调是否如实符合科学,自然有待商榷。正如王芗斋本人对桩功的理解,乃至对传统武术的批评,其实依然需要大量讨论。不过这批意拳门人的手稿,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怎样才能让传统武术走入现代?倘若我们真要反击意拳的观点,那又该采取一种怎样的理论?是继续恪守传统,还是以科学说事?这种科学又该以甚么模式呈现?

这些问题,相信就是意拳遗下给世界的其中一项重要价值,也是《意拳汇宗》能够成为近代经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