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政策.三】为何小巴分红绿?专线、非专线有何分别?

撰文: 李耀宗
出版:更新:
身为小巴前身的“白牌车”,当年游走于新界各区,接载乘客进出市区。(网上图片)

要了解红色、绿色小巴之别,首先要了解公共小巴的起源。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路面除了有巴士、的士营运,亦有俗称“白牌车”的小型货车利用法律灰色地带,游走于新界各区,接载乘客进出市区,有时甚至会被警方扫荡。

《工商晚报》当年报道,港英政府在1967年暴动后,计划将白牌车合法化,命名“公共小型巴士”。(网上图片)

至1967年香港爆发“六七暴动”,巴士司机全面罢工,全港公共交通陷入瘫痪,港英政府为减少暴动对市民出行影响,默许白牌车进入市区载客。随着白牌车日益受市民欢迎,立法局(立法会前身)于1969年准许其合法经营,名称亦正式转作“公共小型巴士”,即现时的红色非专线小巴。

然而在小巴经营合法化后,小巴车辆数目急速增长,引致交通阻塞问题。港英政府先于1972年实施小巴路线投标制度,中标者须行驶固定路线,以特定收费提供服务,等于现时的绿色专线小巴,再于1976年刊宪制定全港小巴数目上限为4,350辆,并禁止红色小巴驶入高速公路和新市镇,加强规管小巴业界。

小巴以前只有14个座位,故又称“十四座”。(网上图片)
港府自去年7月起,将公共小巴座位数目法定上限由16个增至19个。(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为促进管理公共运输服务,港府历年均推动红色小巴转为专线小巴经营。根据运输署资料,由2000年至去年,专线小巴数目由2,360辆持续增至3,281辆,红色小巴则由1,983辆减至1,069辆。

上文节录自第116期《香港01》周报(2018年6月19日)《公共运输规划乏宏观整合 定位模糊 小巴“有志难伸”》。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6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16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