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改变社会 数千渔奴重获自由 美联社夺普立兹奖

撰文: 李蔼明
出版:更新:

美联社记者的一篇报道,令数千工人重获自由,促成社会变革,获颁本年度普立兹最高荣誉“公共服务奖”。

美联社报道令数千渔奴重获自由,图为2015年缅甸渔奴重回家乡,与阔别22年的母亲重逢。(美联社)

2015年美联社一系列深入报道,以“奴隶制的海产”为题,揭露东南亚的海鲜产业链充斥血汗工场及渔船,以极长工时、恶劣工作环境、不合理的低薪剥削劳工。不少工人遭囚禁打骂,故事亦反映强制劳动、人口贩卖及童工等问题,而生产的血汗海产却分销全球。调查期间记者深入阵地,不但人身安全受威胁,全力揭露事件之余,亦要避免劳工受更大伤害,得格外小心。

相关文章:【舌尖上的血汗虾之一】泰国工厂剥削儿童劳工 制品分销全球

当地政府执法扫荡工场及渔船,数千劳工得以重获新生。图为泰国Gig Factory被扫荡,工人得以离开工场。(美联社)

深入阵地 卫星追踪

报道由美联社4名记者负责,以过去关于东南亚渔业强迫劳动的报道为本,花逾1年时间跟踪虾及其他海产的产业链,由捕获过程至加工处理及货运分销。记者发现以奴隶捕渔的渔船后,利用卫星追踪运载该批渔获的货船,发现渔获运至泰国的加工工场,然后分销往美国及全球各地,大型连锁超市包括沃尔玛、美国全食等都有入口。

相关文章:【舌尖上的血汗虾之二】海产大国剥削严重 企业停外判冀改善

为保护劳工 不即时发布新闻

记者发现事件后,明白若故事爆出,必然震撼社会,但为免劳工陷入危险,仍按捺自己,不即时发布。美联社先报告当局,待当局执法,确保劳工安全后,才向外公布事件。当地政府执法扫荡工场及渔船,数千劳工得以重获新生,其中最年轻的仅15岁,亦有缅甸工人与阔别廿载的家人重逢,激动流涕。

调查发布后引起各方关注,其他国家亦因而发起扫荡行动,大批人遭拘捕,数百万美元物品充公。事件亦令各方施压,逼使当局及业界正视问题,继而采取措施抵制非法工场。

(美联社)

相关文章:【舌尖上的血汗虾之三】跨国生产线淹埋悲剧 消费者请以钞票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