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血汗虾之三】跨国生产线淹埋悲剧 消费者请以钞票投票
消费者选择食物时通常关注食品安全,常说“黑心食品”,有没有想过安全又有机的食品同样可以是“黑心”?美联社日前报导,泰国龙仔厝府有剥虾工场被揭发剥削劳工,强迫员工朝三晚七工作,并支付极低酬劳,这些血汗虾分销世界各地,亦供应予不少大型超市,其中包括跨国大型超市沃尔玛(Wal-Mart)及强调安全有机的品牌如美国全食(Whole Foods)等。
我们一直流泪但还是会一直剥虾…我们不能休息。我认为食用我们如奴隶般剥的虾也是有罪的。
工人:无法承受的累 食用者亦有罪
工场内的劳工每天工作16小时,受尽主管打骂,仅换取4美元日薪,卫生情况恶劣,甚至有人口贩卖及童工出现。而这些不人道状况均隐没在庞大的供应链中,当消费者付费时,往往没想过急冻虾是由十岁孩子以破损的双手剥出。
“有时当我们工作,眼泪会不由自主流下来,因为实在累得无法承受。”一名工人如此向美联社道:“我们一直流泪但还是会一直剥虾…我们不能休息。我认为食用我们如奴隶般剥的虾也是有罪的。”
每磅虾收入0.02美元 出口价为工人230倍
据美联社报导个案,于血汗工场工作的夫妇每天剥得175磅虾,能得酬劳4.6美元,即每磅仅得0.02美元。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字显示,泰国于2011年以36亿美元出口40万吨虾,每磅出口价足足是血汗工人收入的230倍。
良心消费 以钞票“vote them out”
近年国际间常讨论“良心消费”的概念,就是消费时除了考虑价钱及品质等,亦考虑货品在生产线上各个程序都符合道德标准,关注的议题包括公平贸易、社区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动物权益等,并以手中的钞票投票,购买符合道德诉求的产品。
香港公平贸易联盟项目主任苏燕平指,剥削劳工问题常见于跨国食品公司,为减省成本及让利润最大化而压低劳工的报酬,而劳工由于缺乏教育、技能及市场资讯,往往欠缺议价能力而被不断剥削。
现代奴隶常见 日常用品可见踪影
这些血汗工场亦是现代奴隶的一种,其它模式包括强迫劳动、抵债劳动、人口贩卖等。不少日常用品的生产线上亦常见奴隶的踪影,如棉花、电子产品、鞋及成衣等。食物方面,除渔业以外,可可豆、蔗糖及大米种植等行业亦常见奴隶及童工问题。
强迫劳动是指“任何人在惩罚的威胁下非自愿工作或提供服务”,足以形成强迫劳动的情况包括:身体或性暴力、限制行动自由、为抵债劳动、拒绝支薪、扣押护照及身份证明,及以向当局举报威胁。
跨国生产线庞大 食物标签无法反映
纵使消费者购买货品时留意食物来源地,杯葛争议地区的制品,也未必有助解决问题。一来杯葛会令该地劳工顿失生计;二来跨国生产线非常庞大,由原材料到半制成品到分销转口到发售,当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可能已经环游世界一周,而来源地往往只标明最后制造地点,消费者难以得知中间的生产线有否涉及剥削、童工等。
国际组织调查揭露生产线 增加透明度
现时不同国际机构及非牟利组织亦开始监察并揭露跨国消费品背后的生产过程,增加透明度,并鼓励消费者施压予品牌促他们改变做法,如乐施会的“品牌背后”计划及“自由世界制造(Made In A Free World)”等,亦可供消费者了解更多正在使用的品牌。
另外,政府政策也可促品牌改善。美国劳工部(Department of Labour)设有产地目录标示有奴隶及童工问题的产品来源地。于2010年,加州通过了加州供应链透明度议案(SB 657),要求该州的零售商及制造商于公布资料,以证明他们有努力打击除供应链内的奴隶及人口贩卖问题,消费者亦可于公司官网查阅资料。
选择国际认证 光顾有信誉店舖
苏燕平指,要改善问题需要政府严正监管及消费者积极参与,杯葛剥削劳工的公司,让企业看到市场的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供应链,消费者如不想购入血汗产品,应尽量找有信誉及相熟的店舖,并选择经国际认证的货品。
水产养殖认证 禁止外判小型虾棚
现时,国际组织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lobal Aquacuture Alliance)亦为养殖场提供“最佳水产养殖认证(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s, BAP)”,审核内容包括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要求在劳工工作环境、雇用条款、基本权利及劳工充权方面符合标准。该组织于月前宣布,将禁止其认证工场外判虾加工程序至小型虾棚,成为首个把外判程序纳入考核的水产养殖认证。
另外,国际常用与渔业产品相关的认证亦包括海洋管理委员会(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 MSC)的可持续渔业认证及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 ASC)认证,然而两者均以可持续发展为重心,劳工权益及合理待遇等亦非其审查重点。
公平贸易保障生产者合理回报
公平贸易认证亦是其中一种与劳工权益有关的认证,涵盖不少产品,包括黄金、茶、咖啡、酒、米等,追溯原材料来源,务求令生产者在交易时得到合理回报,并订下最低价格保障劳工,以避免剥削问题。
消费者施压 改变品牌做法
非政府组织与消费者对品牌施压并提出道德诉求,可以形成力量,促使企业改变。例如2013年,国际时装品牌H&M回应国际反奴隶组织(Anti-Slavery International)的诉求,要求供应商停止采用来自有奴隶问题的乌兹别克的棉花,并突击抽验以进一步确保供应链不受污染。同年,乐施会发起运动鼓励大众于社交媒体上发言,促朱古力品牌改善女性劳工待遇,逾6万人响应,促使玛氏及雀巢同意公开更多女性于朱古力供应链上的待遇,并签署联合国女性妇女授权原则,及与业界合作正视性别议题。
企业未必响应 问题难根绝
然而并非所有行动都取得成功,例如于2013年杯葛乌兹别克棉花一事上,多间成衣品牌亦响应,唯NIKE仍拒绝停用韩国一所涉用奴隶血汗棉花的工厂,争持直至翌年才停用该工厂。另外,雀巢在不同团体的压力下,推出措施监管供应链,包括订立供应商守则、加入供应商道德数据交换(SEDEX)、与公平劳工协会(Fair Labor Association)合作等,但11月公司内部调查后,仍揭发其海产供应链中有强迫劳动的情况出现。成本控制、政府执法、供应链复杂程度等令剥削问题难以杜绝。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