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划勾勒工程灵魂 渠署绘图师:图则是将意念实践(有片)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看似沉闷的渠务工程,原来在电脑仍未普及化的时代,每一张工程图则,均由绘图师人手一笔一划勾勒出来。任职政府部门近20年的渠务署技术主任范锦成(Tim)忆述,当年要求每一位绘图师要写得一手秀丽字体,每个圆形、弧道,均是由人手分毫不差跃然纸上,惟随著年代转变,这手完美技艺亦因电脑取代,逐渐失传。

渠务署在八十年代初,工程图则均全人手制作,工作人员会在牛油纸的地图上绘画,若有修改则需使用刀片。(张浩维摄)

热爱砌模型的Tim,整齐有序的工作台,只摆放一件高达模型和一辆由父亲送赠的乐高工程车玩具。他笑指,由小到大都离不开砌模型,来到现代可能会被笑指是“毒男”,只是这位大男孩由当年的“动手砌”,数十载后变成设计模型图则的人,而“乐高模型”则变成现实中的渠务工程。

Tim表示,工程师会向他们提出构思草图(左为例图),然后他们根据初稿去绘画图则,包括管道直径、石屎工程的大小等(右)。(张浩维摄)

手绘时代 笔尖画出走线与渠道

“所有土木工程的绘图都属于我们:铁、石屎,由平面图衍生到切面图。”将工程师的构思绘画成图则,便是Tim的工作日常。

在科技发达的年代,一部电脑已能解决生活所需。但在80年代,每幅工程图则包括英文字、走线、工程样貌等,一笔一划均是人手用笔尖幼细的针笔绘制出来。

Tim表示,过往工务部门使用的工具繁多,主要靠制图用的墨水针笔在牛油纸的图则上绘画,连同其他辅助工具如三角尺、云尺和蛇尺等,可刻画不同的弯度。即使渠务署的工程不时涉及污水渠等呈圆形的管道,但甚少使用圆规,反之用现成的工具尺代替,画板有多个直径不一的鹅蛋及半圆的图案,方便画出因应地底工程而改道的渠管。

+3
渠务署技术主任Tim加入政府部门已有18年,形容旧时手绘图则如写书法,要静心才可完成,同时亦要求字体端正、易明。(张浩维摄)
手绘的图则并非随年月淘汰,如有需要修改之处,仍要在原有图则改动,以西贡菠萝𪨶的村渠为例,工程虽于由1992年开始设计,但直至2013年仍不时作检查、加签。(张浩维摄)

看似精细简易的工程图则,实际所花时间非常冗长,单是两个切面图已要花4小时去完成,一旦不慎画错或工程须作修改,更要用刀片逐步刮走墨水迹重新再画,“今日用电脑半个钟画好,可能就系以前嘅半个月。”

渠务署现时仍保存约4000张手绘图则,当工程需修改时,随时翻开旧图作修改。Tim以跑马地地下蓄洪池为例,虽然工程于去年竣工,但团队仍在处理后期工作,包括将工程中曾修改的地方纪录,以便存入档案库。

BIM技术助未开始先预视完工情况不过随电脑程式愈来愈普及,传统手绘已被电脑绘图软件取替,时间亦因此大大缩减,Tim笑称工作量未有因此减少,反而要追赶时代,揣摩新的软件技术,加上近年政府大力推行的建筑讯息模拟(即BIM)技术,著重以3D和4D形式呈现工程的内部组件结构,以及模拟完工后的实际画面等,“电脑相对来说较简单,但每个程式都有不同用法,可能十套软件也未必可以走天涯。”用笔墨勾勒出工程原貌的手绘方式,亦逐渐走进历史的终章。

步入电脑化的年代,Tim直言要透过多种的绘图软件,展示工程的切面图及所需工序,亦要展示未来完成后的预想图,右图为跑马地地下蓄洪池。(张浩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