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翠屏河建智能水闸人工岛 种水生植物防洪 化身港版清溪川
经历半世纪历史的观塘敬业街明渠,过去最大的特色是“臭”、“污糟”。渠务署正计划将之活化成“翠屏河”,利用明渠位于潮间带的特点,兴建因应潮汐涨退而升降的智能水闸,另又会种植多样化的本地水生植物,例如桐花树、老鼠簕等红树林常见的品种,将原本为人敬而远之的“臭渠”,变作景色怡人的绿化河道,大有仿效韩国首尔清溪川之意。负责项目的渠务署排水工程部高级工程师陈克强表示,署方未来将会进行为期最少1年的试验种植计划,于河道的上、下游位置测试其生长情况,以及测试防洪能力。
模拟片段来源:翠屏河工程网页
料2022年完工
为配合“起动九龙东”计划,渠务署拟将沿佳廉路伸延至海旁、长约一公里的明渠,由过去人人路过都掩鼻急步而行的“臭渠”,活化成“翠屏河”,河道两旁将加建行人通道,以及连接两岸的行人桥和人工浮岛,料2019年动工,并于2022年完工。
传统明渠俗称“三面钢”,包围河道均为钢筋混凝土,因去水快、排洪能力强取胜,常见于新市镇如天水围、沙田等,敬业街明渠亦不例外,惟因水质不佳常传出异味,观塘街坊多以“臭渠”称呼。
明年初试验种植水生植物活化项目将“三面钢”的传统模式改头换面,著重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成一条人工河道,包括使用石头等天然物料铺河床,以及种植不同植物,渠务署将进行小规模的植物栽种计划,初步会于上游种植风车草,至于位于下游咸淡水交界的河道,则会种植桐花树、老鼠簕等红树林常见的品种。负责项目的渠务署排水工程部高级工程师陈克强透露,最快明年初旱季开始试行,为期1至2年,观察其生长情况、抗洪能力等。
试种植物列表
智能水闸营造1.5米高小瀑布
此外,明渠位于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潮退时会露出干涸河床,影响外观。署方拟于鸿图道对出、邻近兴建中的翠屏河公园的位置兴建一道智能水闸,随著潮汐涨退而升降,形成蓄水区,当河水向下急流时,可营造出1米至1.5米高的小瀑布。
陈克强表示,今次是本港首次在河道设置露天智能水闸,故要考虑室外环境等情况,“主河道都有30米阔,设置水闸不容易。”关于计划的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早于3月结束,陈克强称收到不少公众意见,会仔细参考制订更详细的规划图,其中他提到市民反映翠屏道巴士站旁的行人通道过于狭窄,平日逼满上、落车以及步行到工厂区的上班族,署方拟将现有砖墙变作薄身及透明围栏,“会考虑再扩阔,希望计划可以更仔细和贴地。”
观塘敬业街明渠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