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时装难题:何谓美?何谓丑?
近几季天桥上突然兴起一阵“丑时尚”(Ugly Fashion)风潮,以往被时装精蔑视的小腰包、胶拖鞋、大胶框眼镜,拜Gucci、Vetements甚至Louis Vuitton等品牌所赐全都变成IT items。有人说是指丑为美,也有人说是“Millennials”的反主流行动,当然更多人说是时装品牌敛财的好手段。
进入正题前先戴头盔,皆因美丑之辨总是主观看法,如有意见尽管留言赐教,感谢诸位看倌多多包涵。
《一物》曾经于数月前写过一次有关灾难级联乘的短文章,引起不少回响,读者亦奋起“推荐”某品牌的联乘系列为“Ugly Fashion”的极致,可谓众望所归。只是我们为此热潮妄下好坏的定论前,何不先了解何谓“Ugly Fashion”?
Ugly Fashion是反潮流的潮流
潮流观察员Megan Collins指,“丑时尚”代表非主流时代的崛起,“也是象征激烈的美学辩论,以往从未如此多人参与过”;为Crocs赋予新形象的Christopher Kane则从实用性解释:“与实用性融合的丑时尚有着不可忽略的新力量”。以上说法虽有道理,但还是著名造型师Dani Michelle最一语中的:“丑时尚并非只是单纯的丑服装,它预演着潮流的演变和设计中心的转移。”
换句话说,“Ugly Fashion”是一个让人以为自己是与别不同的潮流——但说到底你还是在追逐潮流。
当蔑视主流变成主流
一入潮流,身不由己,以为自己远离潮流,其实尚在其中。好像很哲学,其实不然。随着社交网络崛起,时尚话语权由传统媒体转交自媒体手中,大台塌下,自我意识遍地开花,人人都可以是时尚博客,个个争做最特别最时尚的“我”。而人总会向占高地,无论是道德还是时尚,理所当然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是小众是清泉,看《Vogue》看《ELLE》看《Vivi》的人是随波逐流,自己拣衫mix & match衬出“ugly but so fabulous”的造型才是个性。
讽刺地,蔑视主流变成主流,自我意识遍地开花,但开的花全都一个样。超长袖朝宽松剪裁衬衫、黑底白字monogram上衣、奢侈皮革小腰包、印花尼龙皮带、“复古”球鞋衬长袜……“Millennials”潮人穿着这些“丑时尚”单品,散见在铜锣湾、尖沙嘴的横街窄巷之中,他们脸上还隐隐有着顾盼自豪。
品牌加持 丑时尚单品成抢手货
当然,每个热潮背后总有消费主义的影子,品牌深谙“Millennials”透过“丑时尚”追求与别不同的心态,一改以往将时装吊高来卖的奢侈品优越感策略,转而加入社交媒体的血腥战场,斗loud斗爆斗新奇。最懂游戏规则的非Balenciaga与Vetements主帅Demna Gvasalia莫属,从DHL印花T恤衫、超长亮面靴、Balenciaga怀旧百事T恤到松糕踭胶Crocs和Triple S“伯父”波鞋,无一违反时装以往的美学,却也无一不正中“Millennials”的喜好,疯传社交网络之余,更带动品牌销量。LV X Supreme联乘系列设计虽备受批评,却依旧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常常人龙;Christopher Kane设计的胶拖鞋销量持续上升,2018年春夏季再下一城,虽然丑但势头依然旺盛,甚至带挈Crocs本身品牌的收入上升。
潮流这回事总有着鸡与鸡蛋的迷思,究竟是因为“Millennials”和社交媒体,品牌才会投入“丑时尚”的漩涡?还是因为品牌设计了“丑时尚”单品,才引起“Millennials”争相抢购?三言两语恐怕也说不清。但无论如何,《Fashionista》的报道讲得好:新潮流来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先讨厌后喜欢,经历大众化过程后潮流又会开始消退,周而复始。相信“丑时尚”也是同样情形,只是众多绽放而后凋零的一株昙花。毕竟美丑之事本是主观,现今世代,谁又能为时尚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