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港米】遍地复耕 春造产3500公斤本地米 半年成长全纪录
元朗丝苗成绝响,关于它盛极一时的事迹,只余文字记载,在深水埗一幢旧楼墙上的一行褪色红字――“选办安暹白米新界齐眉丝苗”,印证了曾几何时,新界齐眉米、丝苗米与越南、泰国的白米齐名。时至今日,本港逾99%的大米由泰国、越南、中国内地等进口,余下的不足1%由不同团体或有志之士在新界默默耕作“港产米”。丝苗种子四月撒在塱原湿地上,七月收成,九月碾米,《香港01》半年来以航拍及缩时拍摄纪录米成长。再统计新界七个种米农场,今年春造的本地稻米收成量为逾3400公斤,虽然与90年代近乎0的数字比较已有进步,但也仅够约80人的一年食用量。香港现时有三千八百多公顷荒废农地,若积极复耕,越来越多港人可吃到“港产米”。
元朗丝苗 50年代外销美国
1951年的一段纪录片,拍下了新界农民打谷的一幕,定格一看,打谷桶可见“元朗金利隆丝苗”八字。邓达智、邓桂珠在著作“元朗.食事.好时光”写道:“元朗丝苗是老一辈港人念念不忘的‘米王’。”内销外,当年还输出至美国。
今时今日,香港的白米几乎全由泰国、越南、内地等地进口。然而港人未忘“本地米”,多个团体及有志之士近年积极复耕水稻,逐步扩大种植“港产米”的农田版图。
统计七个港产米农场收成 仅够80人一年粮食
综合七个今年仍有种米的农场资料,本港今年头造米的总收成,即是约三至八月期间种植的稻米,总数约为至少3413公斤,当中包括有油粘、珍珠米、糙米等等,但若以去年港人平均耗米量43公斤计算,仅足够约80人的一年食用量,与今年首八个月进口的20.7万吨食米比较,更是九牛一毛。
六个春秋 育成适应水土“港米”
即使在乡郊有一群人正为种植“港产米”默默耕耘,但在这个有钱就买得起的消费社会中,又有多少人知道米怎样种成?元朗是复兴港米的重镇,长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也称米会)今年在塱原续种丝苗,种子经历过六个春秋,已适应这儿的水土,逐渐育成“港米”。《香港01》半年来以航拍及缩时拍摄,纪录今年早造“港产丝苗”的成长。
四月 扎好马步 弯腰插秧
一切由4月初插秧说起,米会学员从苗床拔起一株株秧苗,叠放筲箕内,移步至已犁好的禾田。长春社职员讲解:“手执一束秧,取三株合一,对齐根部,将苗插入泥中,至拇指约第一节的深度。苗不倒便可,倒了就轻拨泥土巩固。”各人一字排开,扎好马步,弯腰动手插秧。有赖当日的约30名企业义工与20多名学员合力,两个多小时后,其中一片田完成插秧。
插秧后,幼穗分蘖,生长出更多新株;拔节孕穗,茎基和茎秆先后伸长及分化;然后抽穗开花、自身授粉;接著灌浆,营养慢慢灌输入稻粒;最后成米,植株变黄成熟就可收割。
百日过后 收割金黄色稻田
约100日后,丝苗米田一片金黄,稻穗随风飘动,“沙沙”作响。由于收成前几日下过雨,田是湿的,米会会员分工合作,有人脚踏泥泞,一手执镰刀,一手抓住禾的根部,“嘶……嘶……嘶……”手起刀落收割。为免稻谷浸水发芽,其余人组成人链传送。“轰隆……轰隆……”谷粒在打谷机内脱离稻穗,经过滚轮跌内米袋。
长春社2007在塱原试种水稻,2009年有收成,2012年正式展开稻米复育计划,约1.1万平方米的农地平日由八旬“师公”林泉、导师简伟康,以及合作的农夫打理。
早插秧 避风季 避雀鸟
本属原居民的简先生直言:“种米其实颇懒,打好了田,施了有机肥,插好秧,可以先不用理会它,让它生长,若发现生长得不好,就追肥,再等收成。”那么打风落雨怎办?太多害虫如何应付?他指这要与时间竞赛,早点插秧和收成,头造米就可避开风雨季,尾造米也可避免被雀吃掉太多。落田40多年的师公更是豁达,他说:“天气不就你,人就没得讲,(塱原这边)也没太多虫,未至于把稻谷食光光。”
第二造收成 作候鸟粮食
塱原第一造除了种丝苗,也种了象牙粘、广源粘,全属内地米种。对于今年的收成,简坦言:“早两年失收,下太多雨,今年好些,没下那么多雨,不像往年般多雨,(那几年)想做都没得做,(现在)趁有几日太阳快收割。”这一造共有八块田,他粗略估计每一块田约有三百公斤收成,“下一造就会种多两大(田)两小(田)给雀仔吃,保育冬候鸟、禾花雀”。
老农塱原种丝苗 爱吃泰国米
师公也指这一造米长得不错,但他觉得雨水还是有点多,有些谷“爆芽”,辗成米时或会变粉,不够结实。他说,30多岁来塱原种菜,“通菜、西洋菜、菜心、生菜,什么都有”,现在不种了,因年事己高,没力气运菜去卖,故七、八年前改为替长春社种米、莲花、茨菰及马蹄等。辛劳耕作所得,被问及塱原生态米好吃吗,师公又呵呵笑说:“不会爱来做粮食,自己买(记者:买什么米?)泰国米啰!这些田主要让市民玩下,一年分得两、三包,体验为主!”
农夫亲手种出大米,也未能自给自足,因本地生产的稻米与进口白米的数量比较,可说是九牛一毛,少得不足挂齿。那么,香港是否应跟随国际做法,订立本港粮食自给率?(详见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