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羚、Daniel:情侣古着,穿越回1970年代

撰文: 一物特约
出版:更新:

“时装”在2017年的今天有可能已经有点“过时”了,多年前Coco Chanel已经提出了“Fashion fades but style remains”的说法,今天荷兰潮流教主LI-Edelkoort亦宣布“时装已死”的极端看法,她俩可能同出一辙。

撰文︰Kay Wong摄影:Michelle Wong编辑:Ammis Chan

反时装达人

我本人虽然是时装设计师一名,但也经常用一些“反时装”(anti-fashion)的方法做设计,不理会潮流,所以找来的也是非一般的“潮人”——就叫他们做【反时装达人】 吧!希望做一连串小人物专题, 每次找一个(或者一对)“反时装达人”,分享他们穿衣和买衣服的习惯和态度,还有他们对美、潮流和时尚独特的看法。他们可能是爱穿古着的,可能身上的衣服都穿了很多年,但搭配很有趣的,可能只穿黑色的……希望带出的讯息是——美和时尚不一定等于消费,不等于fast fashion的日新月异,不停追所谓的潮流。希望引发大家对时装的反思,重新为时尚定义,探索、寻找时装的未来。

岱羚(跨媒介设计师)

Daniel J Brown(喜欢英式男装的英国人)

Daniel:帽 – Thomas Farthing;呔 – Vintage;衬衫 – Next;马甲 – RRL (Ralph Lauren);长裤 – Thomas Farthing;皮鞋 - Joseph Cheaney。岱羚:帽 – New York Hat Co.;衬衫 – Vintage;连身裤 – Club Monaco;鞋 – Marimekko。

如果午夜在油麻地碰到岱羚与Daniel,也许会有一种错觉是不是走进了Woody Allen 《Midnight In Paris》的电影中,超现实的不觉意走进另外一个年代……

K:Kay WongD:Daniel J BrownT:岱羚

岱羚与Daniel住在庙街附近,在街上看到他们犹如回到1970年代。

K:你们今天这身对香港人来说都算突出的造型,是如何炼成的?

D:我穿衣服的style一直都在演变,我小时候已经很喜欢旧英国绅士,西装和帽子的配搭,但是当时我会觉得一顶Fedora帽子应该要到40岁才带得出它的味道。26岁时,有一次“饮大咗”,在友人的店买下第一顶Fedora帽子,就发现原来我是适合的,也从此对这种英国绅士衣着越来越大胆。由恤衫与bow-tie开始,逐渐在衣橱添置。

T:我呢,就一直都很欣赏妈妈的衣橱,记得九岁的时候找到妈妈结婚时穿的其中一条裙子,从此开始借妈妈的衣服穿。是妈妈让我开始喜欢vintage的,到了中学开始参加话剧社的舞台设计,道具、服装、演戏等都有做,自自然然穿衣服就当costume穿,有时候也会修修改改,也会到美芝时装寻宝,乱来mix and match,也未必是每一件都是二手的。

Daniel在英国管理一家vintage店时,曾有一位摄影师跟他说:“I wish I can dress like this.”,Daniel便回复道:“Just do it!”Daniel认为当一个人的打扮异于他人时可能会不敢穿出自己的风格,但若有人推一把或一起以同类风格打扮,便不会觉得突兀。

K:你们买衣服的习惯是怎样的?

D: 我差不多不逛街shopping 的。( I almost never shop. )

K: 不会吧?一看就知到你是用心打扮的男生啦!

D: 那一年可能有一次吧,你知道男女的购买模式是相反的吗? 女人买东西没我们这么著重质料,男人重质不重量。

K:那你最有历史的东西是什么?

D:我爷爷的呔,应该是1970年代的。

T:很多人都以为我有很多衣服,但真的不是。我是一个舞台服装设计师,特别喜欢保留旧衫,有些都保留了10年多,也是用不同方式配搭吧。我特别爱花园街,有不同的出口店,有耐性的话那里很多宝藏,便宜的衣服/样办$10-20 都有,而质量也不差,可以穿很久。

Daniel:帽 – Thomas Farthing;呔 – Vintage;衬衫 – Thomas Farthing;西装外套 – Hackett;长裤 – Topman;鞋 – Dune。岱羚:帽 – Thomas Farthing;袋 – Vintage;衬衫 – Beams Boy;长裤 – tailor made design;揹带 – vintage;皮鞋 – Kasilu Shoe。

换上这身衣服,最大问题不是旁人的目光,而是香港翳焗的天气。

K:你们有没有最喜欢的年代?

T:我比较喜欢爱德华时代,当然不可以全身这样穿,但是可以找一些爱德华时代的元素,如配饰、帽子、手套等……近代一点的我就特别喜欢1970年代!有时候也看心情啦! 有时候,工作、见客人的话也可能现代感重一点。但我衣服配搭的重点就是一定不会只是一个年代的,而一定是不同的mix and match。

D:也没有特定的年代,但概括来说应该是1920年代初,很简单的男生穿恤衫和帽子的配搭,也很喜欢各类型的“工衣”如WRL、Ralph Lauren的重牛仔系列。

妈妈的衣柜便是岱羚mix and match的灵感发源地。

K:有没有时装缪思?

T:我妈妈!McQueen!Vivienne Westwood。

D: Frank Sinatra、John Lennon、余岱羚。我觉得我穿衣服的灵感多来自音乐,就像rock’n’roll、smoky jazz,这些音乐会带我去到一个像电影里的情境或者是梦境等。

Daniel分享他在伦敦以这样的装束出外时,其他人会以为他是疯子,但在香港,他人只会以好奇的眼光注视他。

K:有时候会觉得怕与众不同而害羞吗?

T:中学之前是有的,到了16至17岁就开始不管身边的人说什么,他们的目光之类的。最有趣的地方是开始有人跟我的穿衣方法,然后我就当是一个小游戏,一开始看到有人跟我,我就转look!

D:对,可能我们生出来就不想跟其他人一样吧。(Yeah, eventually you just want to look different!)

T: 很深刻的时装时刻是我开始戴帽子。有时候会按著帽子去配搭衣服的!

K:你们有多少顶帽子?

T:40顶吧。

D:15顶。

K:这么少?

D:我习惯每次买新东西都会送出旧物,给家人、朋友或者是捐出去给charity shops。

由于岱羚提到mix and match好几次,Daniel就介绍我们看这个叫《Everything is a Remix》的纪录片,他说像岱羚喜欢的1970年代也是很受1930至1940年代的影响,总之时装是循环不断的。而可能因为我跟岱羚都从事时装业,都经常会接到一些公司、品牌或剧场“造型师”的工作,我们聚在一起避免不了一定会互吐苦水。每次他们跟我们说“冇budget”,如果我们不自掏腰包的话也只可以屈服于fast fashion,我们都痛恨的现象。快速时装交的货虽便宜但质量差到可能穿不到三次就会洗坏,相对地我也跟岱羚想法一致的就是“重质不重量”,而且认清楚你真正喜欢的,适合自己的才好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