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寄养夫妇20年助40童 难忘收错字感谢信、凭爱心粥融化顽童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全港已登记的寄养家庭有逾1000个,当中包括麦氏夫妇,二人做寄养家长20年,曾照顾约40个“孩子”,由初生婴至青少年皆有。60多岁的麦太难忘当“新手妈妈”时,不懂应对第一位寄养女儿的情绪,要致电社工求救;后来身经百战的她,遇过两岁顽童拒吃饭,凭爱心粥成功融化对方。她认为,寄养家庭工作十分有意义,呼吁更多年轻一辈加入服务,“唔好觉得咁难,当自己仔女咁教,始终你哋知道嘅资讯多啲,可以同佢沟通!”

社署周五(24日)回复称,截至去年底,约有250名儿童正在配对及轮候寄养服务。政府去年4月起将寄养家庭的每月奖励金增加约一倍,有社工表示,寄养家庭服务仍然供不应求,料受移民潮、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加上成为寄养家庭要符合多个条件,即使申请数目有所上升,亦未必反映合适照顾小朋友的家庭增多。

麦氏夫妇成为紧急寄养家庭已经20年,曾照顾约40个“子女”。(任葆颖摄)

忆女童大哭两小时不懂应对 向社工求救解难

现时寄养服务分为两类,分别是长期寄养及紧急寄养,后者是为遇到突发或紧急事故而缺乏父母照顾的儿童,提供即时及短期的家庭式住宿服务,直至家庭情况改善,或有其他长期照顾的安排。

60多岁的麦太于2004年登记成为紧急寄养家庭,当年她离开老人院的工作,偶然经朋友介绍下,抱著“试吓先”的想法,加入成为寄养家长,“我一向照顾老人家,觉得自己应该有耐性,同埋照顾小朋友始终会开心啲,老人家会走(离世),我会唔舍得!”

回想起当新手家长的日子,麦太依然记忆犹新,第一位照顾的寄养女童是9岁思思(化名)。她初时不懂得应对,记得有一次,思思突然大哭,自己花尽心思安慰,仍然未有效,情况持续约两小时,于是她致电社工求助,对方建议让思思大哭一场发泄,结果迎刃而解。

暂托小朋友的情绪起伏未有令麦太却步,她反视之为学习过程,“唔同小朋友有唔同应对方法,当你谂唔到,就试下另一个方法得唔得”,加上机构提供支援服务,令她有信心继续成为紧急寄养家庭。

思思暂托三个月后离开,麦太在家发现抽屉有一封信,原来是思思悄然留下,信中提到感谢麦太照顾,也感谢麦生的教训,当中“教”字还错写成“孝阝”。这封带有错字的信,麦太珍而重之,保存超过20年,仍然完好无缺,也教她回味至今。

2004年,麦太偶然在家发现抽柜内一封信件,说感谢麦太照顾,也感谢麦生的教训,当中“教”字还错写成“孝阝”。这封带有错字的信,麦太保存了超过20年,图为信件副本。(任葆颖摄)

曾遇两岁顽童常拒吃饭 以爱心粥融化

香港有11间非政府机构提供寄养服务,当中5间同时提供紧急寄养服务,包括香港家庭福利会。家福会的紧急寄养期限最多为六周,如有需要延长可另作申请,对象包括初生至18岁以下的儿童。

麦太成为寄养家长20年,照顾过约40位小朋友,她说起初照顾对象无分年龄,但随年事渐长,近年主要照顾初生婴至2岁的孩童,因为只需照顾起居饮食;至于较年长的青少年,麦太担心无法教导功课,形容“佢哋仲叻过我哋”,又称担心双方无法适应。

照顾年幼小朋友需要细心和耐性。她忆述曾照顾一名两岁男孩,刚入住时身型较瘦,不肯吃饭,甚至会头撼地“耍脾气”。身经百战的麦太,会准备枕头,以防他受伤;后来她带男孩到酒楼吃饭时,发现对方喜欢吃南瓜粥,于是回家后尝试煲粥,渐渐令他胃口大开,更会“自己舀嘢食”。她说,照顾短短四个月,男孩身心已有进步,他被送回家后,其母亲亦表示感激。

麦氏夫妇成为紧急寄养家庭已经20年,曾照顾约40个“子女”。(任葆颖摄)

社署:截至去年底 250儿童正轮候寄养服务

政府去年4月起将寄养家庭的每月奖励金增加约一倍,目前普通照顾奖励金每月约11,000元;紧急照顾则每月约13,000元。而照顾有特殊学习或照顾需要儿童的寄养家庭亦获提供额外支援。

社署回复查询时称,截至去年底,已登记的寄养家庭有逾1000个,当中168个为紧急寄养家庭,873个为寄养家庭,整体较2023年增加7%。

而2024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查询申请成为寄养家长约有460宗,较2023年同期增加45%。不过,截至去年底,约有250名儿童仍在配对及轮候寄养服务。

社署回复查询时称,已登记的寄养家庭有逾1000个,当中168个为紧急寄养家庭,873个为寄养家庭。

社工:寄养服务供不应求 申请增未必等同达合适条件

家福会注册社工李焯琳表示,不论是紧急寄养或长期寄养服务,均需要作出配对,即使申请成为寄养家庭数目有所上升,亦未必反映有愈多合适家庭符合照顾小朋友的条件。

李焯琳解释,要成为寄养家长,申请人要喜爱儿童、有照顾儿童经验及能力;经济情况稳定,居住环境要有足够空间,并符合安全条件,例如安装窗框、露台设闸门等。她说,从正式申请到成功获批,至少需时大半年。

她举例称,有初生婴儿甫出生便须入住紧急寄养家庭,但因服务轮候时间较长,曾有个案两岁多至三岁,始获安排入住长期寄养家庭。本身只接受短期暂托的麦太亦指,曾照顾最长入住的个案达一年,料因小朋友未能成功衔接长期寄养家庭,令照顾期延长。

李焯琳形容,寄养家庭服务供不应求,主要受到人口老龄化及移民潮影响,加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个案为数不少,这类儿童也较难成功配对。她举例,2024年家福会的寄养服务中,约六成儿童有特殊学习需要或发展迟缓。

唔好觉得咁难,当自己仔女咁教。
麦太
(左起)麦氏夫妇、注册社工李焯琳。(任葆颖摄)

呼吁更多年轻一辈登记 麦太:唔好觉得咁难,当自己仔女咁教

寄养家长不易做,付出的精神和心血多,未必人人乐意担当。麦氏夫妇认为,在服务过程中渐渐体会意义,特别是能够帮助受过创伤的小朋友融入社会。麦太呼吁更多年轻一辈登记成为寄养家庭,相信他们的能力会更切合青少年受助者需要,例如指导学业等。她分享道:“唔好觉得咁难,当自己仔女咁教,始终你哋知道嘅资讯多啲,可以同佢沟通!”

麦太称,机构会提供讲座及课程培训,涵盖照顾会面对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李焯琳指,机构会提供支援服务,包括安排活动让寄养家长彼此交流;社工会在儿童入住的第一天登门探访,入住后则每个月至少探访一次。

回顾约多年的照顾经验,麦先生总结道:“最主要畀啲信心小朋友,唔好俾佢怕你,锡佢多啲,等佢开心啲,佢就肯同你讲嘢⋯⋯呢个社会多啲爱心就得。”问及他们曾否考虑过退下来?麦太毫不犹豫回答:“如果中心继续用我,无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