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拥抱语言多元化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伍俊飞

上个月凤凰卫视主播田桐录制的一段旧视频被翻检出来讨论,再次引起香港社会对简体字和繁体字应用的争论。此事件说明,在普通话和简体字人口不断增⾧的形势下,“两文三语”政策在香港还没有贯彻落实到位,不仅没有被特区政府强制执行,而且尚未达成社会共识,许多人要么对此持极端态度,要么完全回避矛盾。在由治及兴的新时代,随著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希望香港承担更大历史使命。香港的未来在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国际化,国际化的要件是语言多元化,这才是应对相关课题的出路。

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城市,对外要有国际影响力,对内要有国际化要件。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会,可以被称为“全球城市”,典型代表是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它们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响,而且本身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几十种语言被当地居民广泛使用,展现出对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精神。国际化程度次一些的大都会,具有某些国际性功能但主要发挥地区性影响,比如巴黎、日内瓦、苏黎世、新加坡、迪拜等,它们也具有居民语言文化多元化等国际化特征。

香港特区政府在1997年成立后实行“两文三语”政策,“两文”为中文和英文,“三语”指普通话、粤语和英语,普通话以简体中文书写,粤语以繁体中文为主。许多港人只能说简单的普通话,对简体字比较陌生,也有人从来不讲普通话。香港大多数学校的中文科采用粤语教学,只是同时设立普通话科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普通话。

这些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香港语言政策的包容性不够,与特区推动国际化的目标背道而驰。当前香港社会需要明确英文、普通话(简体字)和粤语(繁体字)的官方语言地位,尤其是在法律上肯定普通话与简体字的地位,并鼓励甚至要求中小学生掌握一门外语。具体做法不是强迫每一个港人都必须熟练掌握英文、普通话(简体字)、粤语(繁体字)以及一门外语,而是立法规定“两文三语”同时在社会上并行不悖,也就是说接纳普通话(简体字)的合法性和增加其使用空间。比如先期可以在交通道路标志、政府建筑物标识、学校标识、公司标牌、景区标识等上面,除了现有的英文和繁体中文以外,增加简体中文。

接纳普通话(简体字)既符合香港基本法,也是香港服从和尊重中央权威的表现,更是香港社会进一步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只有使用全国通用的规范化语言文字,才能降低沟通成本,保证交流顺利、传播无阻、政令畅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普通话和简体字在1956年开始推广,体现了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崭新文明,是国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普通话和简体字本身就是国际化语言文字。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普通话中文教学,82个国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普通话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因此,我们可以说,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如果香港不接纳普通话(简体字),那么就失去了国际化的许多利益。

目前在香港教育、行政、立法、司法系统中,普通话(简体字)仍然受到轻视甚至排斥,这无疑不符合香港促进国际化的时代趋势。对特区政府来说,普通话(简体字)是香港地方政府理解和领会中央政府颁布的文件、指示的语言工具。如果香港政府官员不熟练掌握普通话(简体字),那么他们很难认识国家主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与文明,很难准确把握中央政府治港路线、方针和政策。

一个国际化的香港必须继续提高全社会的英文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是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占据互联网主导地位,更是国际学术界、法律界、商界公认的沟通语言,已经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人们的桥梁,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英语是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内许多研究和创新成果的载体,英文书籍、论文和报告包含了人类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人们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英语作为普通法国家最常用的交流工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往来的基础要件,掌握英语可以方便全球企业之间沟通、谈判以及签署合同。许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熟悉英语是人们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必备技能。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这是香港的国际竞争优势之一。无论是为了国际化还是为了发展创科,保持和提高英语水平对香港人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香港有必要继续使用并保护好粤语。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群超过一亿,是许多海外华人的母语。粤语保留了秦汉乃至唐朝时期中文的显著特征,保持了古汉语九个音调及大部分文字发音,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世界闪耀独特光芒。粤语覆盖地区广泛,不同地区人士在口音上会有差异,基于广州两千多年来在广府地区的龙头地位,因此粤语社区普遍以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西关地区即现广州旧荔湾区的粤语发音为标准粤语。粤语比普通话具有大量优点,比如声调更为丰富、朗诵古诗词时更为符合韵律美;近义字发音声母相同,但韵母不同,这样近义字的读音相近但又有区别,更容易表达;粤语里没有卷舌音,即不存在普通话中“z、c、s”与“zh、ch、sh”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为粤语的传统载体,繁体字无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既能传播中国文字之美,又能方便后人阅读华夏先贤留下的古典文献。

除了中英文,掌握其它语言的港人数量微不足道,这是香港社会亟需弥补的短板。在香港国际化发展战略下,社会需要大量能够满足重大战略领域、关键领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经过全球化的洗礼,加上人工智慧的出现,外语能力的核心任务已经从发挥语言的交际、知识工具性作用,转变为更加注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和价值内涵,所以外语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同等重要。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呼唤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参与全球治理,积极传播中国理念,宣传中国发展成就,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所以,香港要形成适应更高水平国际化需求的外语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甚至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外语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在推行语言多样化政策方面,香港可以参考借鉴瑞士的做法。瑞士有四种正式官方语言,包括德语、法语、义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并将其写入了法律,而社会上实际流行的语言更多,英语更为大多数瑞士人掌握。瑞士联邦的所有官方文字(政府文件、法律文本、官方网站、主要建筑物标识)都必须用德语、法语和义大利语书写。联邦政府签发的官方文件,比如身份证、护照或纸币,都用四种官方语言书写,护照上还加上英文。在瑞士超市,商品以三种主要语言标记,即法语、德语和义大利语。为了使所有的语言社群都得到足够的尊重,瑞士《语言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多语言性,联邦文化总局负责促进这些语言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并非每一名瑞士人都掌握所有四种官方语言,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语言社群中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但从不排斥其它语言社群使用其它官方语言的权利。

语言多样化是国际化都会的必要元素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才能融合和造就富于思想和创造力的伟大城市。无论现在和未来,香港都要拥抱全球化价值观。虽然全球化遭受了暂时的挫折,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世界未来发展方向,尊重语言文化多样性才能重启全球化进程并确保全球化不再被霸权文化劫持和终结。中国先贤遵循“和而不同”精神,就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达到和谐共处。在保持香港本地粤语文化特性的同时,我们宜注重吸收内地语言文化,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语言优秀文化成果,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相容而不排斥,取⾧补短,自由吸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讲,“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语言多样性问题上,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香港人永远铭记的道理。

作者伍俊飞是紫荆党政策研究院院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