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党 |心怀“国之大者” 汇聚天下英才
香港大学校政风波愈演愈烈,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身为校监的行政长官李家超不得不亲自介入,分别会见相关各方,了解情况,力求化解分歧和矛盾。港大之事,为之则易,不为则难。只要各方认真领会中央治港精神,以国家和香港大局为重,积极稳妥推进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充分释放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各方争执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习近平主席日前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健全科技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齐开放创新制度短板。会议特别指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前瞻谋划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要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瞄准科研人员的现实关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这是我们处理港大风波的政策指南。
中央长期要求香港深化对外开放,优化国际化环境,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与美国展开人才竞争,这是“国之大者”。习近平主席一再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全球人才库作为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全球创新策源地都具有人才国际化特征。美国矽谷现有人口中的38%出生于国外,电脑和数学相关领域人才中的65%来自境外,51%的自然科学研究人才出生时并无美国国籍。中国内地和香港要建设创新型经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不二之选。
中美世纪博弈的最后结果,关键取决于科技人才竞争。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人才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经济转型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摆放在最优先位置。高品质和高数量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队伍是民族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当前各领域所遭受的“卡脖子”技术困境背后本质是人才的不足。美国强大的非对称优势来自于其吸引和留住全球最优秀人才的能力。对中国内地和香港来讲,科技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壮大关乎未来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成功,不可须臾等闲视之。
目前以人工智慧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才的战略性地位和价值更加受到重视,各国纷纷开启新一轮人才大战。英国在2020年7月提出设立国家“人才办公室”,开放无限额的“全球人才签证”,推出超常规的人才新政,简化一切繁文缛节,大力延揽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技人员。2022年2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22年美国竞争法》,推出一系列吸引全球STEM领域人才赴美、留美的新政,进一步强化美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储备,其中包括对有意赴美创业的中国科技人员和希望获得美国绿卡的中国博士生颇具吸引力的条款,中国顶尖科技人才留美将更加便利。2022年5月9日,美国47位前政府高官就科技人才事项共同致信美国国会,指出全球科技人才在美国国防工业的关键部门发挥著领导作用,未来应允许拥有STEM学位的移民申请不再受配额限制等。
国安法的实施和基本法第23条立法完成开启了香港由治及兴的新篇章,但解决香港社会深层次矛盾仍需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当前香港面临财政赤字扩大、制造业空心化、经济垄断妨碍竞争、创新科技发展不足、青年人发展机会有限、贫富悬殊、住房短缺等困难,这些都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解决,而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是破解诸多难题的钥匙。
首先,香港宜加大引进全球人才力度。要结合新形势千方百计引进能为港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港所用;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针对重点领域的海外人才设立专项基金,为前来香港工作的海外高级人才提供资金、住房、科研专案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虽然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慧、生物医药、积体电路、高端设备制造等领域培养了一支人才队伍,但其中超过一半的顶尖人才最终留在了美国,这是香港当前可以悉力引进的丰富资源。
其次,香港宜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要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建构来谋求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把人才从“程序至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体制中解放出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避免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避免像管行政人员那样管科研人才,积极为人才松绑,多做服务、支援、激励等方面的工作;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在高等教育和科技界营造鼓励改革、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再次,香港宜用好用活科技人才。要探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管理机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对待战略型科学家和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持门户之见,让人才确有用武之地;要建立基于信任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误,宽容失误,完善科学家本位的教学科研组织体系,实行目标和结果导向的用人制度;要遵循人才成长和科研规律,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减少行政开支,支持科学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作为香港大学的管治机构,校委会负责从宏观上管理大学财务、人力资源以及规划大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全球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校委会宜站得高,看得远,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战略上指导大学发展,而不轻易介入港大行政、科研和学术管理的具体事务,当前更要主动落实中央有关与美国展开全球科技人才竞争的战略规划。
张翔教授是蜚声国际的光电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作为香港从海外礼聘的国际化科技人才,他对香港大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于6月4日公布“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港大在全球排名跃升九位至第十七位,创下港大与香港历来最高名次。香港大学近年来紧紧抓住学科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完成了一系列前沿科技攻关任务,并对国家和香港科技发展提出恰当政策建议。张翔的业绩证明他是一位合格的战略科学家。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香港迫切需要这种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国际化视野、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领导经验的高层次复合型战略人才。
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张翔校长的工作去留和待遇是一个风向标,关系到国际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如何看待香港特区政府在国际化和创科发展方面的实际行动。张翔校长不是完人,具体工作作风可以改进,校委会宜从国家和香港利益出发,对其多加批评、爱护和支持。港大校政风波已经发酵为国际事件,特区政府如果处理不当,负面效果极大:海外尤其是欧美著名学者、科技人才不敢来香港发展;香港本地科技人才信心动摇,见异思迁;敌对势力趁机抹黑港大和香港形象,推波助澜;香港创新科技发展遭受挫折,不利于香港社会经济转型。
香港当前良好形势来之不易,各方宜把国家和香港利益放在首位,尽快给这一不幸事件划上句号,精诚团结,重新出发,“共建香港,无问西东”,以维护香港大学的百年校誉和香港稳定发展大局。只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香港就能在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彻底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希望。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