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艺教练分享中伏往事 山坟区迷路 太太遭落石击中|刘志宏专访

撰文: 颜铭辉
出版:更新:

上得山多,难免会遇意外。
山艺教练刘志宏行山近四十载,毫不讳言中伏经历多,带不够水,在山坟区迷路,落坡膝部韧带撕裂,狂饮凉茶变热衰竭,太太中落石血流披面。他强调学懂山艺不代表零意外,但山艺可以帮你减低意外的严重性。
教班廿载,桃李满门,但他不喜欢被人叫师父,偏爱宏师兄这个外号。他认为山道无涯,比学生早一步入门而已,师兄弟间应共学互勉,对山保持敬畏,既不掉以轻心,也不逞强死顶。

宏师兄建议到龙脊访问,因为那里是他初次接触行山及野外活动的地方。(颜铭辉摄)

年近六十的宏师兄是退休救护,为攀总二级山艺教练,并担任山艺委员会秘书。相约访问地点,他建议港岛龙脊,因为那里是他行山生涯的起点。小时候家境清贫,学生年代未有想过接触行山这种活动,他坦言“玩童军都要有钱买制服”。1985年,廿岁左右的宏师兄投身社会打工,赚到点钱,开始尝试野外活动,在观塘社区中心报名参加一个为期两个月的训练营。

宏师兄(中)在20岁左右到社区中心参加训练课程,初次接触行山露营等野外活动,之后在社区中心担任导师。(受访者提供)

由龙脊开始野外活动生涯

“第一次行山就系呢条线(龙脊),印象好深刻,亦可以话之后几十年野外同山艺训练生涯,都系由呢度开始。”宏师兄说。

“我之前系一张白纸,乜都唔识。”他记得那日很晒,行得很辛苦,未到终点已喝光水。他感叹当年太无知:“睇到地图,沿途有好多蓝色嘅水线,谂住带唔够水都可能斟到水,但𠮶啲系季节性水源,会冇水嘅。其实今日今时都知,唔应该喺山上就咁拎非经处理嘅水饮。”

当年参加社区中心活动,宏师兄跟一大班人去野外。(受访者提供)

“完咗第一次后,好辛苦,下次嚟唔嚟呢?但过唔到自己个关,呢啲明明系自己想试嘅嘢。”之后的周末,宏师兄又收拾行装,前往西贡的大磡露营,继续训练课程。他记得40年前那里已是废村,荒田上有大片草地,可容纳60个同学露营,但如今杂草丛生,没有人去大磡露营。

宏师兄曾在社区中心做导师。(受访者提供)

宏师兄自此爱上野外活动,在老师傅身上学习,由社区中心学员做到导师。他加入消防处后,周末需要当更,不得不减少到社区中心帮手。在千禧年初,他获上司邀请,协助创立消防野外活动组。在这段时间,他报读山艺课程,考上教练。如今,他已经是一位资深的山艺教练。

参加过社区中心的训练后,宏师兄就爱上野外活动。(受访者提供)

多次因掉以轻心“中伏”

在山上打滚40年,问及中伏经历,宏师兄滔滔不绝。

有次他跟朋友打算由马鞍山烧烤场行往马大石涧,当日天气炎热,他以为很简单,转头就行完,没有带水及帽子,但他们在山丘上的山坟区迷路。他说:“日头嚟,喺山坟穿嚟穿去,唔知方向,好似有啲错,最后唯有睇住山形地势落去涧。头都晕下晕下,即刻浸水。”

另一次,他与朋友到荃湾上、下花山一带探路,又是以为很简单,结果在两个电塔之间穿来穿去,迷失方向,花了一段时间才搞清楚位置。

宏师兄是资深山艺教练,还是退休救护。(颜铭辉摄)

还有一次,他跟一个野外定向比赛的搞手上山视察,以为路线简单,可以速去速回,怎料时间比预计耐,更遇上狂风大雨,“谂住好快就返嚟食下午茶,冇带食物,又冇带雨具,结果饥寒交迫,落到山湿晒,𠮶晚仲头痛”。

“检讨自己,学咗咁耐山艺,都知上山要带乜,咁点解呢次咁掉以轻心,搞到咁狼狈?”宏师兄总结这几次经历:“呢啲经验同我讲,唔好谂住以为简单,就掉以轻心。好多时喺山上出事嘅原因,就系掉以轻心。”

宏师兄行山多年,毫不讳言地分享“中伏”经历。(颜铭辉摄)

落鹿巢山“踩波车”膝部受伤

他还表示在山上不能死顶,不要强行挨,若有不适要告诉队友,“要喺身体状况未去到最坏嘅时候,处理咗先,唔好畀自己身体坏到不可逆转”。他举例说,一旦出现热衰竭的征状,必须要马上休息降温,避免恶化下去。

迷路以外,宏师兄试过在山上受伤。他说:“𠮶次系山艺班,揹住重背囊,由鹿巢山落碎石坡去梅子林嘅引水道。𠮶阵前脚踩到石,石头向前辘,好似踩波车咁,形成跨栏动作,后脚屈起,屈起嘅时候就撕裂咗膝头其中一条韧带。”他撑住行山杖,在其他人帮助下,慢慢地安全落山。

宏师兄在山艺训练中示范教学。(受访者提供)

他难忘这次受伤,因为意外后一个月需要参加升职前的体能测验。他续说:“我同物理治疗师讲,一个月后我要跑4800米,我要及格。”在加密的治疗,加上支架护膝的帮助下,宏师兄通过测试,“比我想像中仲快一啲,超额完成。真正好返都要一个月后”。

行凤凰山茶壶咀 太太遭落石击中面部

讲到较危急的一次,是宏师兄的太太受伤。那次他们与朋友行上凤凰山的茶壶咀,差不多到积木崖时,有块像篮球大小的石头松脱,向下滚来。他说:“𠮶块石喺我身边擦过,很好唔好彩,佢弹一弹就擦过我太太嘅额头,当时即刻成块面都系血。”

那个位置信号很弱,不易打通电话求救,而且地势险要,加上起雾,直升机也来不了。根据宏师兄的救护经验,以太太的流血伤势需要送院。他利用急救包的物资,尽力为太太止血。打通求救电话后,他相约消防员在凤凰径的斩柴坳支援。他们一行人会保护伤者行经南岩栈道往斩柴坳。

宏师兄帮手创办消防野外活动组,主持山艺训练课程。(受访者提供)

宏师兄认为在危急的时候,更见山艺之重要,他说:“出事嘅地势都险要,我哋亦都带足装备,包括一啲绳索。有啲险位,我哋要扶住伤者行,大家都用到山艺训练入面嘅绳索技术去做确保。全程真系用晒当年所学嘅嘢,将伤者扶到去斩柴坳。”

“当年落山听到一啲途人嘅反应,‘你睇出事嘞,佢哋揹咁多装备一定系新手。如果系高手,使乜装备’。我觉得呢件事睇到,受过训练同冇受训练嘅,思维上系有好多大分别。”

那次太太遭落石击中的意外有惊无险,他们顺利在斩柴坳会合消防。宏师兄表示她脸上的皮外伤不算严重,反而撞击弄伤了颈部肌肉,之后需要再看私家医生及接受物理治疗。宏师兄与太太在社区中心的活动认识,志趣相投,之后拍拖及结婚,两人现在都是山艺教练。

宏师兄在龙脊接受访问。(颜铭辉摄)

宏师兄毫不忌讳分享,中伏经历一个接一个,不怕影响当教练的权威吗?他表示山艺教练不代表不会遇上意外。他说:“将呢啲亲身经历话畀学生知,反而更加有说服力。原来教练都有机会出事,咁即系任何人都有可能。我觉得呢个系正面嘅讯息。唔好讲到自己好似无敌咁,反而将自己降到同大家差唔多,一样系普通人,一样有机会受伤。重要嘅系,受伤之后要点样处理先系正确。”

宏师兄教授山艺及野外活动超过20年,尤其在消防野外活动组累积丰富经验,他的教学风格倾向与学生平辈交流。他说:“我唔系嚟教你,我哋系一齐去分享知识,呢个过程我又舒服,遇到一啲高手,佢哋又觉得舒服,有时候佢哋会将自己识嘅嘢分享出嚟,形成大家一齐进步。”教班外,他有主持行山安全讲座,也曾担任电视节目的野外求生顾问。

宏师兄不喜欢被人叫师父,更喜欢“师兄”这个称呼。(颜铭辉摄)

“有啲人叫我师父,我会话唔好咁叫,我钟意宏师兄呢个名。”宏师兄说:“我只不过入门比你早,所以系你师兄。大家同样喺山上学嘢,大自然嘅嘢系一生都学唔完。我叫自己做师兄,系同你一齐去学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