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唔坐飞机轮船环游世界 帆船横跨太平洋 冲浪板过维港

撰文: 陈铭智
出版:更新:

环游世界有很多方法。经典冒险小说《八十日环游世界》中,主角绅士和仆人靠的是轮船和铁路。而加拿大人Markus Pukonen拒绝在旅程中制造污染,进行“Non-motorised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连升降机都不可以使用,用人力及各种方法代步。旅程预计要足足5年才能完成。他2015年从多伦多出发,横跨加拿大东西部。然后经美国三藩市出海,用帆船航行15,000公里,接近一年才登陆香港。来到香港,他笑言:“空气质素差已经是一大挑战。而且,城市的公路对单车使用者很不友善。比如今晚的分享会,我要从西贡来到港岛。先用单车代步,公路上全都是汽车;在维港用冲浪板(Stand Up Paddle)过海。”

惯用公共汽车、铁路和小轮代步的香港人,很难想像Markus用如此亲近自然的人力方式旅行。必然要花更久时间,他甚至说最终可能比原定时间迟两年,才完成旅程。但是他不希望自己的“碳足印”(每人日常排放的温室气体计算)遍布全球。“如果我坐飞机、坐船和铁路环游世界,我岂不变成一个世界性的污染者?”

不能坐小轮,Markus以冲浪板横过维港。但凡他要过海,他只能用这种原始,但对港人而言十分新奇的方式。政府鼓励市民亲水,他最亲水。(受访者提供)
+6

用自己方式实践环保理想

Markus Pukonen今年34岁,穿起一件绿色印有“Natural”的T-shirt,在坚尼地城的工厦分享他一年又343日的旅程见闻。这个疯狂构想诞生之前,他是摄影师,又是森林消防员(Forrest Firefighter)。加拿大拥有丰富壮丽的自然景观,一共设立39个国家公园,分布在10个省,总面积多达30万平方公里。所以森林消防员的职责十分重要,也与他的理念相近:“为了减少碳排放,我从不购买私家车代步,平日用单车代步。”

几时开始想单靠人力完成环游世界的壮举?家人有没有反对这个念头?他摇摇头:“他们都很支持我。其实这个念头最初来自患上白血病、只得两星期命的父亲。7年前,我是个森林消防员,收入优厚,生活安稳。直到父亲打电话通知他的病,我在回家的飞机上不断想,如果有一天我被告知即将死去,该做甚么以求无憾离开世界?我想到的方法是,结合自己推动环保的理念,以及自身摄影、拍片的才能,尝试为世界带来一点改变。可以是令人关注碳排放问题,也可以是关注我所到过的第三世界国家,那里的人的生活。”

于是,Markus创立“ROUTES OF CHANGE”网站,沿途纪录他的行程。他以前在加拿大境内玩过帆船,懂得怎样维修,在三藩市用两星期了解和练习帆船航海细节。来到海上,恶劣天气是一大挑战。他说,即使航海经验丰富,也只能听天由命。“我遇过5米高的巨浪,遇过每小时达90公里的强风,只能够用尽一切办法稳定船身。我也不知道自己怎样克服过来。”

环游世界的行程,他却比较随性。所以,当他来到温哥华后,偶然结识一支年青人组成的探险船队,和他们先绕温哥华岛一圈后,才继续自己行程。那班年青人向他讲解航海技术和物资准备,更一度邀请他参加从加拿大航行到北冰洋的旅程。来到三藩市后,他便租帆船出海,将近一年,才再次见到大陆。

坐上30英呎的帆船横渡太平洋。怒海孤舟,这段旅程充满惊险,他每晚临睡前要注意风向,以免帆船给风吹离航线。又要定时维修船上设施。(受访者提供)

孤独太平洋 最怕睡梦中翻船

这段15,000公里的航程,船上绝大多数时间只有Markus一人,沉默的日子最长有21天。海上旅程没有网络,只能透过通讯卫星发送短讯。他记得在三藩市出海后,见过一大群约50只海豚出没,牠们跳出水面复又潜下,就在帆船的不远处,“好似为我送行一样。”当陆地终于消失不见,他在这艘30英尺的帆船上生活。每日海洋有三种叫醒他的方法:愈加猛烈的日照、强烈的海风以及拍打脸庞的雨滴。起身以后,他会阅读、用Podcast听歌、听电台学国语,为了进入亚洲而准备。但很快他发现,香港人讲的是广东话。“租船之前,我吩咐船家准备几十本书,以及两星期的蔬果、生菜,还有意粉、薯仔等粮食,船上也有厕所。护照当然要随身。”

虽然整段太平洋旅程,他曾在夏威夷、马绍尔群岛、帛琉和菲律宾等岛国补给,平均逗留3个月,但航行时,世界只有自己和没有边际的海洋。他的胡子长到像个野人般。这种孤独和恐惧是如此呈现的:有时海风夹杂远方的杂音传入耳畔,会令他突然情绪不稳。

“长期孤独会令我倍感压力,教我害怕的是,我知道总有事情会发生,但从不能确认。帆船以风力发动,每晚临睡前我要注意风向,调整好风帆。好让我熟睡时船不会偏离路线,否则一醒就不知飘到哪里。最怕的,自然是睡梦中翻船。”船航行多月,他不时要维修厕所、船桅和风帆。他特别提醒,帆船最忌夜晚靠近海岸。因为难以看清岸边的礁石,容易撞穿船底,必须在日间登陆。

他在坚尼地城举办分享会,有20几人撑场。问到他在香港逗留会做甚么,他说:行山、到中小学分享和游览香港各区。(陈铭智摄)

香港印象:行山好、汽车太多

2016年5月3离开三藩市,一年后的4月28日在香港西贡登陆。他觉得香港生活多姿多彩,同时也很多汽车,对他来说是另一种挑战。“公路上太多汽车,香港的空气质素,与太平洋的新鲜空气相去甚远。而且司机没有意识到单车的存在,认为单车不应该出现在公路。公共交通工具无疑很方便,不过对我来说,要如何以步行、单车和滑浪板游览香港,颇花时间安排。”

他在西贡和湾仔都有朋友接待,不像一般游客,他特别喜欢香港的远足郊游径,例如港岛的山顶。事实上,香港的远足郊游成为外国游客的主流去处。去年《国家地理杂志》选出20条梦想行山径,麦理浩径榜上有名;CNN也推介过薄扶林水塘、龙虎山等港岛5条轻松易行的行山径。

Markus会在香港逗留一个半月,出席中小学讲座、友好团体举办的分享会。他笑说,旅程要继续下去,还要找到更多人或团体赞助。离开香港后,他会进入老挝、缅甸,前往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