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哀歌】跑数为何成为日常?又是谁令社工成为“报警L”?
社工,一份充满“正当性”的助人专业。由《北斗星》的刘松仁、到《怒火街头》的李灿森,甚至是电影《同囚》中的关楚耀,无一不是满腔热血、以赤子之心服务弱势社群。但现实中的社会工作者又是否犹如电影般,利他至上、不平则鸣?每有伦常惨案、自杀事件等悲剧发生,局外的市民总会问,他们“曾有社工跟进”吗?
大众对社工投以寄望之殷,亦不无依赖社工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心态,这份“人本工作”又有否无忘初衷地“以人为本”,而他们,也是人——又如何承载都市里无休无止、林林总总的悲剧人生?
“祸根”
2001年起,政府在一片反对声下推行“整笔过拨款”。自此,社福机构不能再透过“实报实销机制”,从政府取得资源;取而代之,社福机构需要向不同慈善基金会进行游说和推销,务求以最低成本达致最高效益作为招徕,透过竞投取得更多资源以维持服务。
名义上,政府希望透过推行“整笔拨款”,增加社福机构在行政和财政上的弹性;但实质是引入竞投文化,将社会福利推向市场竞争。结果,各大社福机构成为竞争对手;由于机构能自行判断如何运用捐款和资助,更有部份社福机构高层能获发可观的分红,社会服务成为一盘有利可图的大生意。
“一笔过”拨款,顾名思义就是政府会一次过拨发机构一年内所需的费用,其中包括员工的薪酬和机构原有服务的营运成本。社福机构可自行决定使用拨款的方向,剩余的拨款还可留作储备。而实施“一笔过”拨款政策前,政府则采取“实报实销”的津助方法,并由政府承担绝大部份的社福机构营运开支。
跑数成为日常
在竞投文化的洗礼下,社福机构疯狂撰写不同的基金申请计划书,申请金额由千多元至千多万不等。
社工白艾荣(人称小白)有13年青少年外展服务经验,作为前线社工,他见证着新制度带来的坏处,“为了投得资助,机构多会提高计划书预期的服务人次。但社工乃人本工作,要服务极大量的服务使用者,而同时保持现有服务质素,根本无可能。”
“为了满足基金的服务指标和服务人次,社福机构不时会举办嘉年华之类的大型的活动,好让基金会认为服务能覆盖所有有需要人士。”小白苦笑道。
“社工同事每人每年需要跟进约35-45宗个案,假如系‘重case’(较严重个案),社工需要同时处理当事人的家庭、父母、伴侣的需要。”要展开个案辅导,社工需进行6-8节、每节至少45分钟的个案面谈;假如是个案危机介入,社工更需要进行家访、陪同上庭应讯、出入医院、学校,工作量绝不轻松。小白更表示很多个案的情况都要花上数个年头的功夫,个案才有相对显著的改善。
在“重量不重质”的文化下,社福机构为了避免资助缩水,往往会尽力达标,导致有社工很多时为了“交CASE”而“开CASE”;同时,社工同时又要需要满足基金内容的服务指标和大量的文书与行政工作,社工又哪来空间进行更深入的个案介入?但每当社会上出现伦常惨案、学童自杀,社工便会被质疑介入工作未够仔细,甚至被质问:社工在干什么?
再者,社会工作需要接触不同的个案、聆听并梳理服务使用者的故事和艰难经历,作为“情感劳动”的工业,再“人本”的社工面对“去人化”的工作量,也会变得麻木而异化。2006年,浸会大学社工系访问了544名前线员工,当中九成半受访者将“个案数目太多,无法应付”列为最大的压力来源。当时更有超过三成的受访社工感到“做人无意思”。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弱势成为跑数工具
虽说是人本专业,很多时对人的分析也逃不过工具理性的导向。
每当展开个案介入工作时,社工均须填妥机构所提供的“个人问题评估表”(Case face sheet)。表格要求社工从50多个选项中,选择并定义服务使用者的问题包括:逃学、同性恋、朋辈冲突、潜在自杀倾向等等。换句话说,没有被标签的“问题青年”,社工就没有“跑数”的根据。但试问,50多单一选项又如何人性化地阐述青年人复杂的需要?
然而,即使青年人被定义为“有需要”的一群,社工也未必能专注为他们提供适切的服务。
“以青少年外展队为例,外展队只服务24岁或以下的边缘青少年。但无数在22、23岁入狱的青年,社工知悉后、出了狱的他们却往往经已不属青少年外展的服务范围,即使该‘青少年’仍有接受服务的需要,我们也只能将他们接受服务的先后次序放得较低。”
换句话说,年满24的青年需要转换社工。假若要这群更生青年“迁就”现时制度,并向相对“陌生”的社工重新阐述他们充满伤痕的成长经历,小白认为这是不近人情。青少年外展的服务对象,于接受“新服务”和“新社工”的动机普遍较低,因此很多时社工还未有充足时间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便出现“甩CASE”的情况,而部份年青人更因而重蹈犯罪之途。
【小智的面具·片一】两年足不出户:我在社交网络的“正常日子”
为了配合“社工专业化”的主流趋势,更有社工麻木使用心理治疗法。小白对此并不认同,“部份社工为了丰富个人履历,均会选择报读不同的心理治疗法课程。但对注册社工为期八堂的训练,又如何让社工透彻地明白并懂得运用治疗法的精髓,那服务使用者又怎会得到适切的服务?”
离开还是留下
根据社会工作注册局的注册准则,要成为社工,首先要完成不少于800小时的实习时数。笔者也曾经历专业的社工训练。成为社工,绝非易事。但社工毕业后从事保险业、人事管理、纪律部队的,大有人在。又有多少社工同业因为业界生态,而转行投身其他专业?
离开还是留下,从来都是个人选择。但假若选择留下当社工,便恳请各同业以心相待服务使用者。我们能选择工作的性质,但弱势社群时常没有选择接受什么质素的服务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