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肌肉萎缩症考生读诗解困惑 创作寄语同路人信小本领会发光
中学文凭试下月中放榜,考生一纸成绩背后的故事,各有不同。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林凯涵是应届考生,自小四肢无力,13岁来港才首次踏足校园,令他较一般人花更多心力学习。面对身体障碍,林凯涵未有言弃,他热爱古典文学,从诗词悟人生解困惑,过去四年尝试写诗,先后在全港学界律诗创作比赛、香港学校朗诵节等公开比赛获奖,更曾出版个人诗集《倍郁集》。他冀日后能考入大学修读中文及历史课程,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不倦前进,以文字和故事鼓励同路人。
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和事,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本领,只要有‘伯乐’去欣赏,就一定会‘发光’。
自小四肢无力 13岁来港首踏足校园
21岁的林凯涵自小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四肢无力,须以轮椅代步。他早年居于内地,由于无合适的特殊学校,一直长留家中,直至13岁移民来港,才首次踏足校园,入读香港耀能协会赛马会田绮玲学校。
回想入学初期,林凯涵坦言很不适应,从家中搬到学校住宿,要转换生活环境,过去没有学习基础,加上身体状况,追赶学习进度倍感困难,导致情绪低落。他指,有一次与嫲嫲外出到餐厅吃饭,忍不住哭了三小时。
嫲嫲见状提醒,“你得两条路拣,一系去做工厂,一系坐写字楼······你自己拣啦”。他听毕后决定咬紧牙关,认真读书,为将来争取一条“好出路”。
身体易疲累 坚持每日温习4、5小时
疾病随年月恶化,林凯涵除不良于行,腰部亦乏力,仍坚持应考今届文凭试,是学校今年唯一文凭试考生。他说,每天大概花4至5小温习,身体较易疲累,需要分拆温习时间,又会上网参考不同试题的答题技巧,从中理解和吸收。英文科是林凯涵的“弱项”,他会投放更多时间操卷。
应考文凭试期间,林凯涵写字较一般人费力,需要加时作答试卷。他指,当时把握中途5分钟休息时间,为手指肌肉拉筋,方能坚持完成考试。他坦言,不想辜负老师多年的教导,所以不会在最后关头半途而废。
林凯涵选修中国历史和资讯及通讯科技(ICT)科目,对于“两极化”的选择,他表示,因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留意到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相信修读ICT有助将来工作。
我会觉得自己嘅待遇同心情,同古代诗人嘅待遇同诗词可以产生到共鸣,咁我就会有揾到知己嘅感觉。
幼时爷爷陪读古典文学萌兴趣 爱写诗抒发感受
林凯涵与古典文学有一段渊源,幼时爷爷会与他一起阅读《三国演义》,为他讲古典故事,从中培养了他对中文的兴趣。入读中学后,他开始接触文言文,为丰富文学底蕴,晚上一有空,便会背诵古诗词。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令他开始爱上作诗;李白的诗令他恍如遇见知己,抱持相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特别深刻打动。“我会觉得自己嘅待遇同心情,同古代诗人嘅待遇同诗词可以产生到共鸣,咁我就会有揾到知己嘅感觉。”
林凯涵表示,最初创作时只是随性发挥,其后获老师兼伯乐何剑毅,在课余时间教授古诗词创作和平仄规律。他在老师鼓励下,曾参加《第三十一届全港学界律诗创作比赛》、香港学校朗诵节等公开比赛获奖,更出版个人诗集《倍郁集》。
目标考入城大中文发历史系 继续向文学路前进
文凭试下月19日放榜,他期望能考入香港城市大学的中文及历史系,继续在文学路上前进,写诗之余,亦探索写小说。他希望以自身经历影响他人, 鼓励师弟、师妹坚持梦想,勇敢面对挑战,逆流而上,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正如他在诗集中寄语:“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人和事,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本领,只要有‘伯乐’去欣赏,就一定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