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桥绿色运输研究出炉 拟用无轨电车、环保巴士 驳屯马线两站
政府正进行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并拟在该区规划一条环保运输走廊。土木工程拓展署为该区进行的绿色运输系统可行性研究出炉,报告建议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和元朗南发展,采用环保路面模式,包括“环保巴士系统”和“无轨电车”,认为此模式不需另设新的专用行车路,可混合路权,亦即可与传统车辆行驶同一条路,相对较灵活。拟议走线全长16公里,将会贯通两新发展区,并连接屯马线洪水桥站和天水围站、轻铁颂富站和泥围站,以及新建和现有的公共运输交汇处。
无需实体轨道 可灵活调整路线及班次
可行性研究比较了环保路面模式、环保轨道模式、高架环保轨道模式,认为环保路面模式例如环保巴士系统及无轨电车,可于道路行驶,无需实体轨道,灵活性较高,可灵活调整路线及班次,车站亦可设于地面,故其可达性较高,建造成本亦较低等。
文件就环保路面模式举出两个例子,包括环保巴士系统,例如铰接巴士,通常用于巴士快速交通系统;另一款则为“无轨电车”,地下设有虚线,与中国中车研发的“智轨”设计吻合,“智轨”为一款无实体轨道的纯电自动列车,可以于公路上行走。
文件指,环保路面模式将使用绿色能源作为动力来源,而现时普遍为电能,氢能亦开始更广泛被使用,政府会留意绿色运输技术的发展,以适时选定一种合适的系统。
环保路面模式成本低于轻铁及地下走线设计
报告提到,有意见建议考虑延伸现有轻铁至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及邻近地区,惟研究则指,环保路面模式的灵活性和车站可达性均较高,而且建造成本较低,认为更适合于新发展区采用。
另有意见认为地下走线可避免路面交通挤塞,研究则指,地下走线的基建工程较地面及高架走线更庞大,并须采取大量措施以建造地下系统,以及满足通风系统和消防设施的要求,故地下系统的建造和运作成本将会十分高昂,并非可行的选项。
至于走线方面,报告建议走线全长约16公里,将贯通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和元朗南发展,并连接屯马线洪水桥站和天水围站、轻铁颂富站和泥围站,以及新建和现有的公共运输交汇处。
当局拟在绿色运输系统车站附近设置单车泊位,以方便绿色转乘,而当局亦拟保留现有的天影路,以预留弹性,配合将来发展需要。
翻查可行性研究时的公众咨询文件,当时的元朗南发展的走线,路线拟直驳到位于政府用地的车厂,但现时尾站却设于住宅社区的公共运输交汇处,再无车厂位置的资讯,亦无显示再如何接驶到车厂。